瓶口如豆粒、大小如掌心的小瓶子里,憑借一支彎曲的鉤筆,方寸之間竟能繪出氣象萬千?近日,記者在淄博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領略了這一精湛的“山東手造”技藝——魯派內畫。張廣慶和張路華父子兩代傳承人,以他們的創作與探索經歷,講述了歷史悠久的魯派內畫如何在當今時代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在手中即可輕松把玩的內畫瓶中,栩栩如生的水滸一百單八將、千奇百怪的聊齋故事、神態各異的古典人物,在瓶子內壁之上一一鋪展,方寸之間繪出了世間百態。這就是魯派內畫的精湛技藝。
73歲的張廣慶有“摩手化幻境,粒埃見乾坤”之譽,是內畫領域的領軍人物。在淄博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身著一件古樸典雅的青色上衣,一提起魯派內畫便神采奕奕,滔滔不絕。
1964年,張廣慶考入博山琉璃廠,師從魯派內畫傳人薛京萬。此后,他逐漸成為魯派內畫響當當的代表人物。
“鼻煙壺的材質不是玻璃的,有金銀銅鐵錫竹木瑪瑙翡翠等材質,從康熙到乾隆(年間),這屬于皇家文化,是大臣在上朝之前拿出來把玩用的。”張廣慶說,后來有了透明的天然水晶的鼻煙壺,啟發人們在里面作畫,所以才有了內畫鼻煙壺。“原先最小的瓶子只有指頭肚大小,里面可以畫八仙過海。”
“最早的畫筆是竹筆,就類似串羊肉串用的那種竹簽,像硬筆書法那樣蘸墨水之后繪畫。”張廣慶拿出自己的繪畫工具,展示給記者。“后來在1958年,我的老師薛京萬發明了在竹簽綁上毛筆尖,制成了特制的毛筆。勾線用狼毫,設色用羊毫。”
張廣慶說,內畫創作中,面臨諸多難點。除了瓶口對畫筆的限制,繪畫的順序與常規的繪畫正好相反,色彩也要一次過。
50多年來,張廣慶創作了《水滸一百單八將》《西游記》等上千種內畫藝術作品,享譽國內外。他作為國家的文化使者,曾兩次參加世界博覽會并在現場表演內畫技藝。
除了投身創作,他還致力于推動魯派內畫的傳承與發展。一次在國外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經歷,讓他萌發了創辦專門學校的想法。
1992年,張廣慶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內畫藝術研究院,徹底改變了內畫藝術自清朝以來師傅帶徒弟的舊模式,使內畫藝術走向教育與研究、技巧與理論相結合的新階段。至今已培養學生200多人,很多學生已經去往全國各地,在當地招收學生,推廣和傳播內畫藝術。
與父親致力于內畫藝術的傳承不同,張廣慶的兒子張路華在內畫藝術方面邁出了更大膽的創新腳步。
2016年6月,張路華歷經18個月的創新設計,成功研制出了“炫彩琉璃內畫瓶”。
“我們需要載體的創新。鼻煙壺是清朝的載體,那么我們這個時代怎么進行創新呢?”張路華說,“當時,我們創制炫彩琉璃的時候,結合了山東特色,選取淄博有名的琉璃作為材質,用大的器物作為載體,在1400-1600度高溫進行‘熱成型’,讓琉璃‘自然地流淌’,保留琉璃原有的形態美,然后根據材質原有的顏色選擇合適的題材進行創作。”
他告訴記者,多年來內畫人對內畫載體進行了不斷地創新,比如茶杯、筆筒、鎮紙等。“所有的這些創新都必須有格調、有文創、有實用性。”
記者看到,與內畫鼻煙壺相比,炫彩琉璃內畫瓶作品體型較大,藝術家利用琉璃瓶內部的輪廓線條之間的留白進行繪畫,繪畫內容與材質本身的色彩輪廓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散發出濃厚的藝術氣息。
從掌心大小的鼻煙壺,到體型較大的琉璃瓶,除了載體的變化,內畫藝術創作內容也不斷更新。內畫藝人創作了很多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作品,題材包括抗疫、中國精神等。
在以張廣慶父子為代表的內畫人的努力下,魯派內畫藝術正不斷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