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關于婚戀的熱點議題頻頻見諸媒體,“剩男剩女”“天價彩禮”“花式催婚”等話題引發廣泛討論,也加劇了人們對婚戀的焦慮。
事實上,婚戀難在我國社會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據民政部公布的《2019年民政事業統計公報》,我國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927.3萬對,較上年下降8.5%,結婚率為6.6‰,較上年降低0.7個千分點,為2013年以來的最低數據。
大學校園內,作為與“婚姻”呈正向發展關系的“校園戀愛”無法避免這份催化劑,婚戀焦慮呈現年輕化趨勢。當婚戀焦慮悄然爆發時,婚戀課程成為許多高校學生的“救命稻草”。
在武漢理工大學,職業發展與心理學教師張曉文開設的一門通識選修課“婚戀職場人格”的研究生有1600余人,遙遙領先于其他通識選修類課程。
“不同于我給本科生上的‘愛情心理學’,研究和討論親密關系。‘婚戀職場人格’從人格出發,探討不同性格的人會遇到什么樣的職場和什么樣的愛情,更有針對性,也更具備實用價值。”張曉文表示。
事實上,婚戀課程的火爆并非新鮮事,早在2007年,北京師范大學便開設了一門“親密關系與自我成長”,獲得學生追捧;2013年,華東師范大學開設“婚姻與愛情”課程,贏得大量人氣;2015年,鄭州師范學院開設的“愛情心理學”選修課,一經開設即爆滿……
這些火爆難免讓人思考,為何婚戀類課程如此受大學生追捧?
曾修習過“戀愛必修課”的武大研究生陳婉認為,近些年,關于PUA、出軌、家暴的消息越來越多,一些營銷號專門靠挑起兩性對立來吸引關注,引起社會婚戀焦慮。這種焦慮也影響到了大學生,這或許是婚戀課程火爆的原因之一。
婚戀焦慮不僅帶來了戀愛的迷茫和盲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推動焦慮的極端化走向,“不婚主義”“不戀主義”在校園環境中有所滋長。
在張曉文看來,互聯網的發展是婚戀焦慮產生的主要推手。“在互聯網時代出生的人個體的自主性、個人意識更加強烈,在面對戀愛時,往往會持有更多不同的觀念,展現出更多元、更個性的一面。”
青年一代該如何減輕自身婚戀焦慮?張曉文對高校大學生提出建議:“與真實的世界發生鏈接是我們獲得幸福的唯一方式。減少網絡沖浪的時間,行動起來,主動去結識朋友,真誠地與人交往,是緩解校園婚戀焦慮的最佳方法。我們在真實世界獲得的鏈接多一些,在精神世界的焦慮就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