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做好保耕地、穩糧食、促增收工作,發揮農業生產對社會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今年以來,浙江省湖州市石淙鎮緊緊圍繞“六穩六保”,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推進“非糧化”整治,穩固糧食功能區優化成果,通過體質機制和種養模式的創新,提高種糧經濟效益,全力守好百姓“米袋子”。截至目前,該鎮已累計完成糧食功能區優化整治面積4560畝,完成率超過90%。
狠抓非糧地復耕
在“良田”歸“糧田”上下功夫
為應對當前非糧情況復雜、政策處理難等問題,石淙鎮利用測繪遙感技術對糧食功能區利用現狀進行科學分析,精準確定功能區現有非糧地塊,實行斑塊上圖,按照“一村、一圖、一表”的模式,精細化落實整治任務;同時,對排查出的非糧地塊,按照“總量不減、質量不降、集中連片、局部調整”的原則進行復墾復耕,目前已累復耕非糧地塊3621畝;此外該鎮在項目引進過程中,將保糧、種糧和耕地保護作為農村土地流轉的前置條件,建立破壞耕地的負面清單,并每年安排專項財政資金作為糧食功能區的長效管理經費,有效遏制新增非糧化存量。
挖掘土地潛能
在“散地”變“新田”上求突破
據了解,該鎮糧食功能區周邊分布有512畝低效農田、無用桑地和閑置用地,為充分挖掘土地潛能,石淙對鎮域“散地”進行整合,配備灌排設施,將土地化散為聚,作為糧食功能區的有效后備補充。同時,該鎮還引進土地開發項目,將宅地變耕地,充分抓住土地全域整治的有利契機,科學規劃拆舊區域與現有糧功區的毗鄰關系,按照互通、連片的原則,通過對拆舊農房土地進行復墾復耕,新增農田面積300余畝,對不同糧食功能區進行了打通、補整,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農田整體性;同時按照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成效的原則,結合該鎮“精品農旅小鎮”的發展目標,做好對糧食功能區的調整和補劃工作,將擬納入農房集聚、休閑景區的約780畝土地地塊劃出,新增約1300畝復墾土地劃入,打造有序土地空間治理格局。
落實長效機制
在“普地”變“富田”上見實效
針對當前種糧效益低下、拋荒情緒嚴重的情況,該鎮搭乘浙江省數字化改革順風車,引進星光智慧農業加速器產業賦能中心項目,以“高價租入+低價轉租+統一管理”的模式,實行“企業管+大戶種+訂單收”利益聯結方式,構建糧食生產利益共同體,實現了村集體、農戶、企業“三方共贏”;以模式創新促穩糧,該鎮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發展之路,圍繞省級稻蝦特色農業強鎮和稻蝦“萬畝特色鎮”建設,大力推廣以稻蝦綜合種養為代表的一水二用、一地雙收模式,極大提升了農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以品牌打造促保糧,石淙充分挖掘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的生態效應,依托南潯知味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石淙清水小龍蝦”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稻蝦子品牌,并以“節”促“農”,通過連續舉辦四屆“花海龍蝦節”,累計吸引游客100余萬人次,有力拉動了相關農副產品的消費內需,形成了農業、旅游、節慶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肖翔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