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國內國際疫情波動的壓迫下,廣東鮮荔枝出口6504噸,同比增加79.8%;實現產值1.3億元,同比增長62.4%。在營銷與銷售上,今年廣東荔枝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在海外市場的“多點開花”。北美、日本、阿聯酋、新加坡等地都成了部分企業新開拓的區域。
如此看來,我們的荔枝打了勝仗,但這只是第一步、一小步。目前荔枝在海外市場的份額還不到5%,市場空間廣闊。廣闊的空間帶給廣東荔枝的,其實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考驗。
第一個考驗,就是出口企業的實力。2019年11月,在廣東省農業部門的支持下,從事荔枝國際貿易的七家企業組建廣東中荔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這是一場由政府部門推動、全產業鏈共同參與的立體式全球營銷行動。它是荔枝行業開拓海外新市場的奮斗行動,也是互聯網與數字經濟下的又一輪嘗試。未來,企業本身也要繼續練好內功,而不能因為有了背景支持而故步自封。
第二個考驗,就是產品整體的實力。荔枝口味之好,在國內是有歷史背書的,但是在國外,卻常常要從零開始培育。在工業化高度發達的國家,所有商品都被納入近乎工業制品的標準。我們認為荔枝爽甜好吃就值得買,但是國外要求的是具體的酸度、甜度的數據,而且是穩定的數據。與此同時,對于農藥殘留、病蟲害等更是卡得非常嚴格。我們眼中的瑕疵斑點,在他們眼中可能就是退貨的理由。
第三個考驗,就是冷鏈的實力。荔枝一摘下來就開始走向變味腐爛,要和時間賽跑,首先就得在源頭基地建立冷庫。否則就別說走出國門,可能出廣東都走不遠。比如出口到美國市場的荔枝,需要經過不少于18天的1攝氏度以上持續冷藏監控。這在國內是難以理解的苛刻,但是在人家那里就是個門檻。企業只能選擇接受或者退出。
第四個考驗,就是銷售的實力。荔枝通過早晚熟來拉開銷售周期,有助于延長傳播的效果。那么能不能穩定供貨,數量和日期能不能高度保證,就決定它能不能在國外商超長期存在。當前我們很多粗放型企業對市場的理解,往往是跟不上發達國家節奏的。我們習慣了看天吃飯、大年小年賣多賣少不一定,但是人家卻要求像供應工業品一樣穩定掌控。我們還無法用大自然規律去談判,因為同樣是水果,別人家通過精益生產,確實能做到品牌與品質高度對應。按品牌去買就絕對沒錯。
所以,與其說我們在急于把荔枝賣給全世界,不如說我們在急于和世界達成新的溝通方式。甚至我們還得先做學生,再做生意。“標準化”三個字,說出來不用一秒鐘,做出來可是涉及到眾多科目的科研攻關。甚至在“被標準化”的過程中,都會對自己的產品產生某種懷疑似乎產品不做深刻變革,根本就沒人愿買,哪怕它已經很美味。和國外對接,就是一個漫長的,需要不斷自我否定、自我塑造的過程。這個過程絕對比在國內要累得多,但是前景卻要豐滿得多。全球化已經改變和重塑了我們的工業,也是時候要讓我們的農業變得更有競爭力。(財經評論員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