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組織對早稻進行監測和面上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我省早稻收獲較去年提前7天左右,單產高于去年。與此同時,目前雙季晚稻栽插后處于返青活棵期,需抓好大田管理,為晚稻豐收夯實基礎。
調查顯示,平均畝有效穗數23.7萬粒,比去年減0.7萬粒;每穗總粒數102.9粒,比去年增1.2粒;結實率79.6%,較去年增加4.3個百分點;千粒重25.2克,較去年增加0.2克。產量結構三要素呈現兩增一減態勢,即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增加,畝有效穗數減少。經加權平均八五折,實收畝產平均417.7公斤,較去年(397.3公斤/畝)增加20.4公斤,增幅5.1%。
據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一級主任科員曹高飛介紹,今年我省早稻生產期間氣候條件總體一般。早稻育秧期間氣候總體適宜,晴雨相間,氣溫略有偏低但總體較為穩定,秧苗長勢好于去年。5月中下旬以陰雨寡照天氣為主,沿江江南出現強降雨天氣,光照不足,晝夜溫差大,大田長勢兩極分化,苗情差異較大,遲直播的田塊苗情轉化慢,分蘗成穗少。5月底至6月上旬陽光充足,溫度偏高,水稻生長、抽穗有利,苗情轉化升級。
今年我省6月10日入梅,7月11日出梅,入梅偏早,出梅接近常年,梅雨期偏長,沿江江南降水較常年偏多近兩成,但沒有出現去年的長時間連續陰雨天氣,所以結實率、千粒重較去年有所提高。出梅后天氣總體以晴到多云為主,總體有利于灌漿和收獲。
生產技術是影響產量表現的又一重要因素。省農技推廣總站水稻專家孔令娟介紹,今年早稻生育期短,僅有105天到115天,早稻生產主栽品種相對單一,且存在品種退化的現象。整個春季生產氣候多變,生產管理調控措施有限;施肥管理多數是耕整地時一次性基施;病蟲草害上農戶普遍不防治或者輕防治,今年病害情況較輕,而蟲害重于往年,影響了畝有效穗。加上土地流轉集中、規模化種植以及生產成本效益、農村勞動力減少等影響,原本密集傳統精細化種植已不適應、被淘汰,直播等輕簡粗放生產越來越顯現,據年初調查,早稻直播面積占67.6%,機插秧、拋秧僅占17.3%。基于此,相關專家認為,早稻產量大幅度提升的空間有限。
專家表示,因早稻提前收割,騰茬早,雙晚搶時栽插(拋)及時,當前正處于返青分蘗階段,要突出抓好栽后大田前期管理,夯實晚稻豐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