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是中國最北、緯度最高的地方,素有“神州北極”的美譽。這是一片“冰塊都會凍裂”的神奇土地,全年平均氣溫在-5℃左右,冬季最極端氣溫可降至-50℃。這樣極端的環境是一群人最愛來“找茬”的地方, 這群人是北汽動力研究院的試制試驗工程師。
他們非常清楚,作為一輛車的核心部件,發動機必須在極端環境中進行長期穩定性試驗,因為這關系到整臺車的質量、品質與安全。試想,如果一輛車的發動機有質量不能得到保證,誰還敢碰?因此,發動機的研發與測試較之其他零部件而言,更加重要、更加嚴謹,更加苛刻。
尤其是在全新發動機的研發過程中,極限測試往往是最客觀的“試金石”。那么,發動機的極限測試與整車測試又有什么不同?跟著筆者近距離了解A156T2平臺發動機如何撐過嚴苛的“找茬”過程。
冰與火的極限考驗,完成一次次蛻變
本期探訪的北汽動力承擔著北汽集團重要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工作,這其中,就包括了已經批量生產的1.5L、1.5T、2.3T等多款發動機產品。
據發動機開發部部長范子柱介紹,北汽動力系統整體占地面積有6.5萬平方米,投資了十幾個億,團隊過千人。
試驗室包含發動機性能試驗區、發動機可靠性試驗區、特種試驗區、整車試驗區、變速器試驗區、混動電池試驗區、零部件及輔助功能區。試驗室包括AVL測試系統、FEV測試系統、MEIDEN變速器測試系統、KISTLER燃燒分析系統、AVL顆粒排放測試系統、HORIBA NVH測試系統、三坐標測量系統、DELTA早期故障診斷系統、HORIBA國六排放測試系統、必測電池充放電測試系統、中電瑞華電池模組測試系統等核心設備80余套,滿足動力總成全過程及部分混動電池開發試驗驗證需要,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第一階段是發動機功能的全方位驗證;第二階段則是小批量生產后對生產工藝、零部件質量的反復驗證。
A156T2項目在近3年的開發時間里,包含5大維度的16類試驗,針對這款發動機的各項驗證累計超過4萬多個小時,相當于開車500多萬公里。
其中,就包含了-25℃~115℃的深度冷熱沖擊試驗。深度冷熱沖擊試驗是在極度寒冷的條件下做熱循環來驗證發動機的耐久特性,作為一個加速試驗,它不是復制消費者的使用方法,而是使發動機在其使用壽命中產生類似的累積傷害,對發動機而言就是最極限的“生存挑戰”。
在實驗室的極限折磨中“生存”下來的發動機,就要被拉到平均氣溫在-30℃甚至是-40℃的極寒環境,以及100℃以上的高溫環境中進行反復的日常極限測試,以此來收集數據,考驗發動機的各項性能。A156T2項目的發動機產品就是在這種反復的極限測試中優化,在不斷的優化中蛻變,最終的目的,便是為市場、為消費者推出一款好的產品。
40000+
負責試制試驗策劃的主管王東升就是那個喜歡去極端環境中“找茬兒”的領頭人。作為極限測試驗證的負責人,他讓我們真正了解到了這份專業而神秘工作背后的那些“故事”。
王東升
為了給研發團隊提供更加準確的測試數據,王東升要經常在極寒、干熱、濕熱以及高海拔的環境中工作。用他的話說,“對于發動機的驗證,要基于行業經驗和用戶需求,在包括多種極限場景的工況下對發動機進行多維度考驗,總體時間大概在40000多個小時。
作為產品實用化最后的一個把關人,一年到頭365天,即便是法定節假日包括過年,都要24小時待命。一天12小時,一周七天,從人力時間的有效執行率來保證這個實驗完成多維度、多用戶場景的驗證。對于發動機驗證的負責人而言,只要是項目沒有結束,就很難有休息的時間。
王東升表示:“我的工作就是要通過有效、快速的執行率來保證實驗進度。針對高溫、嚴寒、潮濕、高海拔,長時間極限運作等,發動機會面臨的實際工作場景去測試并收集數據,完成多維度、多用戶場景的驗證,保證發動機在各個使用場景中的穩定的表現。”
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的空氣溫度超過50℃,地表溫度高達82℃。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一待就是一個多月,為的就是獲取在如此極限的高溫環境下,發動機動力性和可靠性俱佳的試驗數據。黑龍江漠河是我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冷時氣溫低于-40℃。凌晨四五點鐘,是一天中溫度最低的時候,他們需要趁著溫度最低的時候,完成發動機低溫試驗、電控系統低溫驗證、低溫考核零部件試驗等近百項試驗任務,標定工程師在操作筆記本時根本不能帶手套,幾個小時下來每個人的手指都凍得像胡蘿卜,通紅僵硬,疼痛難忍。
雖然連軸轉的工作強度肯定是很大,但參與項目的團隊人員都覺得,加快工作節奏可以讓產品更加優化,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也讓產品可以適應更多的工況和場景,最終將極致的產品呈現給用戶。
他們說
“只有扛得住用戶的挑剔和極致的場景設計,我們才能不辜負自己的使命。”
40000+小時的驗證工作只是北汽人平日的縮影,而這每一份獨特的價值創造,都將擦亮“北京汽車”的成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