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3月1日在北京首發,其民眾對心理健康的感知與預期的分析結果顯示,最近一年來,更多的人感到他人和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變好,對于未來五年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預期也更加積極。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天下午共同主辦該心理健康藍皮書發布會。中科院心理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主任、心理健康藍皮書副主編陳祉妍教授介紹說,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覆蓋中國東部、中部、西部的12個省市,調查總樣本量逾6萬份。總報告抽取其中5098個核心樣本,并與2008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進行比較。
調查顯示,與一年前相比,認為周圍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變好了、沒什么變化、變差了的比例分別為27.2%、49.9%、22.8%;在評估自身心理健康狀況變化時,認為變好了、沒什么變化、變差了的比例分別為44.8%、30.5%、24.6%。
未來五年預期方面,人們普遍表現出樂觀傾向:在評估預測周圍的人未來五年心理健康狀況變化時,認為未來會更好、不變、可能會變差的比例分別為50.2%、17.1%、32.7%;在評估自身未來五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時更加積極,認為未來會變好、不變、會變差的比例分別為67.9%、18.5%、13.6%。
陳祉妍指出,對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后發現,心理健康狀況的地區差異仍然顯著,東部地區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其他地區;城市戶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農村戶籍人口;低收入、低學歷、無業/失業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
同時,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意識相比十多年前有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需求進一步增加,但對于以心理咨詢和心理培訓為代表的心理健康服務,調查發現便利性仍有不足,滿意度仍不高。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提出五項對策與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供給;二是進一步加強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規范建設;三是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心理健康資源支持;四是加強對低學歷、低收入群體的心理健康服務;五是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加強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
這部心理健康藍皮書除“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現狀、趨勢與服務需求”總報告外,還包括“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廣東地區產業工人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調查”“2020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需求”4個分報告,以及“2019年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現狀”“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際演變”“2009—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趨勢——以四所不同地區高校新生為例”“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影響因素——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為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及干預建議——以北京市老年人為例”7個專題報告。
發布會上,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心理健康藍皮書主編張侃致辭強調,心理健康是戰略性、基礎性、全局性的工作,在新冠疫情對人們心理健康的沖擊下,在當前宏觀形勢下,更凸顯出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心理健康藍皮書主編傅小蘭表示,中國近年來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引導下蓬勃發展,隨著政府重視程度、公眾意識的提升和專業隊伍的成長與壯大,心理健康工作在組織性、專業性方面都在提升。心理健康藍皮書作為重要智庫研究成果,既為國家和社會提供重要的國民狀態指標,也對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學參考。(記者 孫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