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我拿一下包裹,順便買一盒土雞蛋。”
“好的,請稍等。”
日前,在遵義市習水縣寨壩鎮兩路口村的“初心快超”內,老板陸立分忙著收發包裹并銷售農產品。
“代收快遞本身不賺錢,但可以吸引客人。客流量大了,生意就好做了。我的店不僅收發包裹,也銷售從農家收購來的農產品,這為我帶來每個月5000多元的利潤。”陸立分說,生意越來越好,離不開近年來農村物流體系的健全。
據介紹,2020年3月,針對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成本太高的難題,遵義市交通、郵政等部門聯動,在該市習水縣和正安縣試點“交郵融合+”模式,在解決這一難題的同時,讓客運站、快遞、村民的農副產品等實現跨界增值。
陸立分的“初心快超”屬于習水縣“交郵融合+新零售”模式的終端環節。該模式利用縣內村級客、貨運班線,降低快遞公司的物流成本,并將農村現有的村級服務場所如村郵站、便民服務站等整合起來,打造“初心快超”,使之具有“快遞+商超+便民服務”的多重服務屬性。
這一模式不僅降低了各快遞公司運營成本,盤活了客運站閑置資產,還助力農副產品便捷出山。
“各快遞公司的分揀流程和配送區域大致相同。為了減少運營成本,2019年,習水縣13家快遞企業發起成立貴州省榮創電子商貿有限公司,實行統一管理和物流配送。”貴州省榮創電子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小沖說,2020年5月,該公司入駐習水縣城西客運站,后者也因此被改造為縣級綜合快遞物流共配中心。
在習水縣城西客運站共配中心,傳動皮帶上是一件件快速流動的包裹,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分揀。這里每天可處理超過10萬件快遞,當地所有快遞公司的郵件都在這里集散、分揀、配送,這也讓該縣范圍內的快遞派送時間縮短約半天。
快遞物流共配中心的打造,加上商業用房出租,使城西客運站每年可獲得60余萬元的場地租賃收入。而隨著車站車流、人流增加,該車站平均月收入增長了約6萬元。在盤活閑置資產的同時也激發了活力。
“初心快超”不僅是快遞的收取點,也是農產品銷售的起點。村民將自家生產的農產品出售給“初心快超”,貨品通過物流體系整合分配,便可在全縣各“初心快超”專柜銷售,實現互通有無。
自2020年以來,習水縣已建成“初心快超”門店81家,覆蓋該縣12個鄉鎮(街道),已銷售農產品21.14萬公斤,銷售收入394.66萬元,帶動就業400人左右。
和習水縣的“交郵融合+新零售”模式類似,正安縣將交通運輸工具換成了更節能的新能源汽車,成本得到進一步壓縮。以運輸為例,在遵義市區和正安縣之間往返一次,普通燃油客車成本需要480元,而新能源車輛僅需180元。
“目前我們中通每天的快遞都是由鎮里的客運車輛往村一級分送,遠一點的村兩天一趟車,近一點的每天發車。村里的農產品也隨車運送回來,客貨同車、各方受益。”中通快遞正安縣瑞溪鎮負責人冉志飛說。
“以縣級綜合物流園區為樞紐,鄉(鎮)綜合場站作為承上啟下的核心,村級末端站點為基礎,我們已初步探索出了打通農產品上行和快遞下行‘最后一公里’模式,把農村物流成本降下來,讓農村物流流動起來。”遵義交郵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國軍說。(記者 孟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