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學季,河南有200名受洪災影響的大學新生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個裝滿了各種各樣大學生活用品的“入學百寶箱”。
在這個入學“入學百寶箱”中,有“疫情還未結束,出門做好防護的口罩”、“坐再遠的長途車也不怕脖子酸的頸枕”、“每天半小時練出好身材的無繩跳繩”、“晚上看書學習必備的USB磁吸小臺燈”,甚至還有“泡面自由的白象方便面年卡”、“過年回家團圓車票”……收到入學禮物的同學都表示,特別實用,而且特別“貼心”。
這是鄭州慈善總會聯合愛心企業白象食品發起的“畢業了再來還”公益助學活動。除了這些實用的入學生活必備用品,白象食品還為這200位大學新生每人發放4635元助學金,以幫助他們順利入學。
據悉,首批獲得資助的大學新生來自新密、登封、鞏義等地,通過各地村、鎮和民政部門的審核,都是受到7.20洪災影響,導致農田受淹、房屋倒塌、受損等,或者家庭收入較低、生活存在困難的。這其中有不少學生,考上了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211”“985”重點高校。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愛心助學”居然不是無償的。在給受災大學新生準備的生活用品大禮包中,有一封名為“畢業了再來還”的公開信。接受公益助學還得還?極少有公益捐贈會要求受助對象提供“回報”。白象食品作為一個“公益老兵”,應該不會連這個道理都不懂。“企業做公益究竟能不能要回報”也引發了網友的諸多熱議,有網友直呼,白象做的公益,也太“野”了吧。
鄭州慈善總會副會長王合生表示,這里的“還”不是說讓受助學生還錢、還東西,而是希望受助大學生在畢業后,用自己大學期間學到的專業知識,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幫助一次別人,去做一次公益,就可以了。這就是一個關于善意傳遞的“未來約定”。
在活動現場,有幾位受助學生也表示,他們已經在相約做志愿者,積極參與公益。鄭州洪災期間,這些準大學生們就穿上防護服,跟社區工作人員一起積極救災。
白象這種“畢業了再來還”的“公益傳遞”理念得到了公益行業從業者的贊賞。有人認為,讓善意生出善意,帶動更多人一起公益,這正是公益的題中之義。“公益行動不會因為一次捐贈儀式的結束而結束,它會成為更多公益行動的起點。讓受助者在物質層面上得到精準援助的同時,激發起更廣泛人群的公益理念和行動,有助于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慈善公益生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