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終端適老化改造的深入進行,人們欣喜地看到,互聯網的門檻在老年人面前變低了。但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互聯網便利的同時,新問題隨之產生,比如部分老年人沉迷網絡,成了令兒女、親人發愁的“網癮老人”。
《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群體的網絡普及率為38.6%,其中有超過10萬老年人日均在線超過10個小時。
“小癮怡情,大癮傷身。”老年人適度上網能愉悅身心、充實生活,但沉迷其中甚至成癮則有害身心。一方面,步入老年后,身體機能自然衰退,長期看手機更容易帶來眼部不適,引發神經衰弱、肩頸腰背疼痛等健康問題。同時,上網經驗不足的老年人,很容易被網上的信息“洗腦”,成為不法分子詐騙的目標,導致傷身、傷財又傷心。
因此,有專家建議,互聯網平臺應推出和“青少年模式”類似的“中老年模式”,相關手機軟件在使用時長、用眼健康、視頻內容等方面加以調整,為系統算法加入反成癮因子,幫助老年人科學使用網絡,防止沉迷成癮。
“網癮老人”的出現,也折射出一部分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空虛。老年人退出職場生活后,閑暇時間增多,孤獨感更為強烈,互聯網的豐富性和互動性很容易使其成為老人的精神寄托。因此,解決老年人沉迷網絡,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首先,老年人自己要樹立“防沉迷成癮”意識,加強科學適度上網、使用手機的自律,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得豐富充實。同時,子女應加強和父母的溝通交流,少些“屏對屏”,多些“面對面”,常回家看看,常陪著轉轉。親情陪伴,才是老年人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統”。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和社區應從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著手,不斷完善適老服務配套設施,積極組織開展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增強廣大老年人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