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也不用施肥……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會有這樣的“奇事”。7月14日,當記者來到位于曲阜市防山鎮的潤強農業現代化產業園,映入眼簾的不只有長在水里的西紅柿、黃瓜、藍色甘藍,還有游弋在作物根系間的“開心水族”:中華鱘在水中愜意地撒著歡兒,小龍蝦時不時地爬上蔬菜漂浮板“制造驚喜”……一幅“魚菜共生”的趣味畫卷,活脫脫地躍然眼前。
“‘魚菜共生’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采用生態循環模式讓魚排出的糞便作為蔬菜的營養液,蔬菜吸收過濾后,干凈的水又排入魚池。這樣就實現了水中養魚不換水,水上種菜不施肥。”潤強農業現代化產業園總經理孔翔邊介紹邊隨手摘下一顆藤蔓上的小番茄直接塞進嘴里,樂呵呵地說,“絕對綠色無公害。”
道理雖然簡單,但要拿捏好種養間的平衡、科學選種育苗卻絕非易事,作物和魚類的適配度以及管理的精細程度,直接決定了模式的成敗。為了讓這樣一種全新的立體農業模式在曲阜落地生根,產業園不僅請來了智能大棚和循環農業專家手把手地傳經送寶,更將合作社多年運作下總結出的經驗、積累下的資源全部匯集在了園區,隨著一項項技術難題被攻克,魚兒和蔬菜,終于在潺潺的流水間實現了和諧共生。
“整個系統實現了零排放,沒有農藥、化肥的污染,還省水,非常符合大眾追求的生態環保理念。這個智能大棚占地3畝,總投資500萬元,每年收益能達到150萬元以上,可以說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得,前景非常廣闊。”孔翔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提升園區的附加值,產業園還開展起了研學活動。家長們不僅能帶孩子們來看個新鮮,更能讓當下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農業生產的“未來花朵”們多了解一些現代農業知識,并通過充滿體驗度和科技感的項目設計,體會到農業的趣味。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產業園也迎來了研學游的“高峰期”。日前,來自山東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學生們同樣被這里神奇的“魚菜共生”系統所吸引,他們邊聽研學講師講解,邊不停地舉起手機拍照、記錄,即便是專業出身,依舊被無土栽培、冷水魚常溫養殖等“黑科技”圈了粉。在專門開辟出的實踐教育農耕體驗基地,學生們還親身體驗了智能大棚數控操作、水培種植等,“游中有學、行中有思”的研學目的便在潛移默化間實現了。
園區客滿、鎮村受益。“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游客慕研學、觀光、采摘之名而來,帶動周邊村莊也開始涉足農旅融合產業,飯店、民宿陸續涌現。再加上項目本身需要大量用工,周邊村民都成了項目的‘人才庫’,一個月僅打工就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防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孔令英說,種地、打工、創業三不誤,村民們借著項目東風踏上了增收致富路。
下一步,產業園將繼續發展“高、精、尖”的生態農業,立足于建設成科技支撐有力、產業文化獨特,融合科技推廣、科普教育、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主體園區。(記者 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