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交場站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草案日前在市規自委網站公示,聽取公眾意見。《規劃》提出,全市規劃公交首末站總計947處,總用地規模約361公頃。此外,對于核心區現狀59處場站,按照“疏解外遷、復合小微、整合提質”的工作思路,取消及遷出26處、瘦身3處、提升30處,對駐車保養功能進行疏解等。
截至2019年底
地面公交占機動化出行比約27%
《規劃》提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約2041萬人次,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約955萬人次。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約56%,地面公交占機動化出行比例約27%。截至2020年底,地面公交運營里程約45282公里,線路約1682條。公交場站方面,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現狀公交場站總計799處,總用地規模約633公頃,地面公交車輛數總計2.8萬輛。
根據《規劃》,地面公交設施包括中途站、首末站、停保站和樞紐站。本次公交場站規劃以首末站和停保站為主,是支撐線網、服務車輛的基礎保障。其中,首末站以服務線路,適度駐車功能為主;停保站(中心站)以集中駐車功能為主,參與區域公交組織調度;停保站(保養場)以車輛保養功能為主。
核心區內集中駐車
保養功能場站外遷
布局原則方面,《規劃》概括為分區引導、線站結合、綜合利用。分區引導即核心區內集中駐車、保養功能場站外遷;中心城四區構建兩個保障圈層承接外遷場站功能,并優化中心城區場站功能布局;副中心、多點地區及生態涵養區規劃公交場站,服務本區域公交運營,保障外圍鄉鎮實現村村通公交,滿足跨界組團公交出行需求。
線站結合方面,本市將結合地面公交線網規劃確定的干線、普線、微循環線和定制公交“3+1”體系,通過首末站和停保站(中心站)編織線網,實現平均2.5公里服務半徑對全市集中建設區全覆蓋。公交線網有望實現由“以線定站、單線調度”向“以站定網、區域調度”的轉變。綜合利用方面,《規劃》提出鼓勵場站與城市功能相融合,集約節約使用土地,將公共服務、社會公共停車等城市功能與公交場站有機結合,實現用地復合化、建筑立體化。
規劃公交首末站947處
總用地規模約361公頃
公交首末站規劃方面,《規劃》提出,核心區對于現狀59處場站,按照“疏解外遷、復合小微、整合提質”的工作思路,取消及遷出26處、瘦身3處、提升30處,疏解駐車保養功能,截流與規劃公交干線并行重復的公交普線,在三環及綠隔保障圈層設置場站25處,承接核心區場站外遷功能。核心區規劃含公交場站功能的交通場站70處。
中心城四區干線的首站布局在三環保障圈層,末站根據客流布局在多點地區集中建設區;普線集中在五環路以內,首站布局在三環保障圈層,末站布局在五環路附近;微循環線以利用已有場站為支撐。中心城四區規劃公交首末站333處。
副中心率先將公交場站與其他用地相融合,結合功能區等布局服務對外干線公交的首末站,在居住區布局服務多樣化出行線路的首末站。同時統籌考慮首都圈需求,提升以副中心為中心的周邊區域的公交可達性,形成對中心城區的“反磁力效應”。副中心規劃公交首末站41處。多點地區規劃公交首末站367處,生態涵養區新城規劃公交首末站65處,重點鄉鎮規劃公交首末站75處。根據《規劃》,全市規劃公交首末站總計947處,總用地規模約361公頃。
規劃停保站(中心站)總計148處
停保站(保養場)總計18處
《規劃》提出,停保站(中心站)強調為車輛駐車服務,并參與區域公交組織調度,結合服務半徑在區域非核心地區布局。全市規劃停保站(中心站)總計148處,總用地規模約247公頃。同時,停保站(保養場)不宜布局在交通復雜的城市繁華地帶或人流稠密區,服務中心城區的在五環路-六環路附近設置,服務新城的原則上每區一處,鼓勵建設停保中心。全市規劃停保站(保養場)總計18處,總用地規模約72公頃。
(李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