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機制運行更加有效,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成效更加顯著。
我國已成為塑料原料生產、制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僅2020年塑料產量就有1億多噸,規模以上塑料制品產量超過7600萬噸。在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求同時,若對塑料廢棄物處理不當,將危及生態環境安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此前警告稱,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所有海洋生物都面臨嚴重生存威脅,人體同樣容易受到水體中塑料污染影響,導致荷爾蒙變化、發育障礙、生殖異常和癌癥。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全社會都應行動起來,合力防治塑料污染。
塑料制品使用頻率高、應用場景多、種類五花八門,加之難以自然分解,掩埋或焚燒都會產生嚴重污染等特征,對治理提出較高要求。應形成多部門聯動機制,聯合整治違規處理塑料垃圾亂象,做到“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建立江河湖海、露天塑料垃圾集中堆放地等重點地區專人負責制,制定治理時間表,對未能如期完成治理任務的地區予以問責。開展常態化巡邏,定期清理塑料垃圾,勸阻不文明行為,在治理中不斷總結經驗。暢通舉報渠道,及時處理公眾反饋問題,公開污染治理進展,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治理成效的關鍵指標。
塑料污染難治理,一個重要原因是塑料制品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深度綁定。例如,為減少塑料制品使用,部分飲品店向顧客推薦紙質吸管,但一些顧客因材質軟、口感不佳拒絕使用,倒逼商家重新使用塑料吸管。農業塑料大棚、地膜等用品一旦被廢棄,容易生成大量塑料垃圾,而且難覓替代品。應出臺利好政策,減輕塑料制品依賴,鼓勵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積極開展竹木制品、紙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各類替代產品研究,增強現有替代產品實用性能,激勵生產企業轉型升級,從源頭上減少塑料制品生產。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回收利用各類塑料近1900萬噸,可減少約45%污水排放和60%至70%能耗,但相較每年塑料制品總產量占比仍然不高,進一步提升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將大幅度減少塑料污染,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針對垃圾“回收難度大”“單個塑料垃圾價值低”等痛點,構建更加成熟的廢棄物管理體系,優化規范回收和清運流程,在人群密集區域開展統一保存、統一回收行動,降低回收成本,提升塑料資源再利用比例,實現塑料垃圾變廢為寶。
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強化教育宣傳工作,幫助更多人重視塑料污染問題,踴躍參與防治塑料污染行動。教育部門可編寫科普教材,引導學生了解塑料污染危害性,自覺少用、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學校可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環保公益活動,利用手頭閑置塑料制品制作創意手工物品,在實踐中強化“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意識。發揮文體娛行業影響力,通過文藝創作和公益演出等形式,呼吁公眾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防治塑料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