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臨期食品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還引來多家資本入局。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有望突破300億元。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如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柜”,銷售的就是臨期食品。換言之,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可以銷售和食用。它的優勢在于,可以減少銷毀食品造成的浪費,且價格相對低廉。正因為如此,《反食品浪費法》提出,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一些消費者甚至專買臨期食品,以此降低生活成本。
過去,臨近過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會被降價促銷,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年輕人開始追求價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費體驗,購買臨期食品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在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7萬多名臨期食品愛好者聚集在一起,分享優質店鋪和購買心得。今年發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臨期食品消費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其中消費者年齡為26歲至35歲的占47.8%。
必須正視的是,雖然臨期不是過期,但有關部門對商家銷售臨期食品,也有嚴格規定。到了保質期臨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顧客并單獨出售。同時,監管部門也向社會公布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但是仍有不少商家渾水摸魚,不僅不對臨期食品作出提示,反而將其與其他非臨期食品擺在一起甚至是更突出的位置進行銷售。如果監管不力,加之消費者不注意查看保質期,就會出現買時是臨期食品,吃時成為過期食品的現象。
臨期食品“出圈”,安全不能出事。確保食品安全,是任何環節都必須堅守的一條底線。商家應依法守信經營,銷售臨期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不能采取先涂改日期后銷售等手段欺騙消費者。相關部門要以防控篡改食品生產日期為重點,積極探索建立食品生產日期監督和過期食品召回管理機制,同時完善違法食品企業“黑名單”制度,對納入“黑名單”的食品企業,限期整改,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堅決依法予以取締。此外,一些食品雖在保質期內,但其營養價值可能會有流失,所以消費者在選擇臨期食品時,應盡量選擇離到期日較長的而非即將到期的“壓線”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