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調查發現,我國心理咨詢機構雖然數量眾多,但一些機構的心理咨詢師水平良莠不齊,有些甚至是僅經過幾個月簡單培訓拿證“速成”的。心理咨詢行業的這些亂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增加,公眾對心理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在遇到學業不順、事業遇阻、感情遭遇變故等問題時,人們也希望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獲得科學的指導。
但從媒體報道情況看,心理咨詢行業目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有的機構盲目夸大效果、大搞虛假承諾,有的機構的心理咨詢師干脆變身推銷員,甚至在咨詢時用言語貶低、指責來訪者。如此心理咨詢可謂“謀財害命”,既不能幫來訪者排解不良情緒,又耽誤了他們接受正規治療,甚至可能誘發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一些咨詢師動輒將來訪者定性為“抑郁癥”的做法,還違反了精神衛生法有關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精神障礙診斷、治療的規定。
心理咨詢機構作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范發展程度不僅事關來訪者個人心理問題的有效解決,還關乎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和健康中國的建設。為此,心理咨詢行業亂象叢生的“病”要引起重視,并亟需加以“治療”:對一些心理咨詢機構涉嫌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違法行為,監管部門要堅決依法打擊。同時,要創新專業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的管理機制,嚴格準入條件,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只有打擊與規范并舉,才能推動心理咨詢行業健康發展,進而為公眾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馬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