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邵長偉指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不久前通過了《昆明宣言》。該宣言承諾,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并確保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進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水生生物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一環,不僅在維持水生生態系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保障優質蛋白供給的物質基礎。
我國是水生生物資源大國,數量眾多,分布區域廣,僅海洋生物就占全球種數的11%。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受水利水電工程以及水環境污染等系列因素影響,我國水生生物種類數量減少,資源量逐年下降。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我國在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水產種質資源保護框架體系,包括水生生物非原生境保護和原生境保護。其中,非原生境保護主要是遺傳育種中心、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等;原生境保護體系以535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主。上述保護框架體系為我國水生生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水生生物種類系統調查、遺傳資源的鑒定評價以及多樣性保護的機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強水產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和保存工作力度,同時開展水產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和完善水生生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產權等,助力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高效保護,也為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做出貢獻。
加強綠色低碳水產養殖科技創新
綠色低碳水產養殖是以綠色、低碳為發展理念、以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作為發展目標,用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發展綠色生態友好型水產養殖。運用科學的理念、現代化的技術,推動水產養殖產業升級,深入了解和掌握其自然規律,生活習性,以更為科學的方法、技術模式開展養殖生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宋煒指出,當前,我國的水產養殖業正處于由快速發展向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發展綠色低碳水產養殖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他建議,一是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快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依法退出禁養區的養殖,規范限養區、養殖區內的養殖生產,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二是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要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的生產方式,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樣板,輻射帶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廣泛應用,助力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三是水產高校與科研機構要大力加強綠色低碳水產養殖的科技創新,主要包括水產良種繁育、病害防控、營養與飼料、資源增殖、設施與裝備等方面的科學與技術創新,為水產養殖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支撐保障。
高效推進水產種業振興
行業的健康發展由很多環節組成,種業是產業的源頭,種子是基礎,基礎的優劣決定行業是否可持續。種業是決定產業高質高效、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如何推進水產種業振興?海南寶路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章定認為,需要從安全和商業兩個角度來考慮。
安全層面,控制好糧食就抓住了發展命脈,種業是戰略問題。保障社會穩定首先需要生產足夠的糧食,要生產足夠的糧食就需要有足夠的生產面積,或者足夠的單位產量,而這兩個問題的核心都需要以種子為載體來完成。漁業的資源發展跟不上消耗速度,因此更需要靠提升養殖效率來解決供需矛盾。保護好種子源頭,保障好種子資源的多樣性,對生態的保護和種子的評估都勢在必行。
商業層面,我國是制種大國,研發了大量新品種,但是在商業層面上推廣的成功率相對較低,研發出的新品種能否成為一個新品種產業還有待商榷。我國在全球化市場上競爭力相對不足,科研、商業推廣等模式還有待提高。事實證明,我國可以在水產種業上做得更好,在育繁推一體化體系下提升市場競爭力,搶占行業制高點。
加快推動行業領域人才培養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白志毅從國際合作交流與人才培養的角度分析指出,發展綠色低碳水產養殖還需要加快推動知識與技術共享。
一是加強科研合作平臺建設。建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集聚各國頂尖人才,開展合作研發。例如,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引進國外專家,組建聯合研發團隊,取得顯著成效。力爭推動建立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水產養殖分中心,提高我國水產養殖國際影響力。
二是加強國際合作項目規劃。如上海海洋大學“瀾湄稻漁合作項目”,將先后研發出的稻田養鯉(青田模式)、稻田養蟹和稻田養蝦等多種養殖模式,與東南亞國家的政府與學術機構進行技術交流。還將選育的羅非魚良種運回非洲,推動“羅非魚回故鄉”,加強種質資源交流與合作。
三是開展國際化教育和人才培養。 鼓勵學生走出去,建立水產養殖學全英語課程體系,實現知識和語言的國際化對接,并通過多元化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將學生“送出去”。同時,堅持將外國留學生“引進來”,通過亞洲校園、留學生教育等,不斷提升留學生教育規模,通過人才培養,推動水產養殖知識和技術共享。
(王寧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