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省稅收收入增長42.1%,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79.2%,居全國第七位,中部第一位;較2019年同期提升3.3個百分點。
省財政廳負責人表示,前三季度的財政收入情況,反映了穩增長的積極成效。
稅收質量穩步提升
10月18日,我省發布前三季度經濟高質量發展稅收指數:108.6,高出基準數(100)8.6。
從發票數據看,企業開票面持續提升。截至9月底,全省企業開票面(開具發票戶數占總戶數比重)為56.6%,較2019年同期提高4.2個百分點。
從稅收入庫看,有稅企業數量增長較快。據悉,全省有稅企業54.53萬戶,較2019年同期增長13.4%,增幅較上半年提升8.2個百分點;企業有稅面為44.9%。
主要稅種穩。14個稅種中,10個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顯示我省經濟復蘇勢頭強勁。剔除不可比因素,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兩大主體稅種占稅收比重比2019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
其中,消費稅等與經濟增長、收入增加和企業效益提升相關的稅種實現較快較好增長。
“這體現收入質量穩步提升。”省稅務局收入規劃核算處二級調研員胡志軍說。
從區域看,重點區域穩定增長。武漢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7.3%,比2019年同期增長5.2%,占全省比重從2019年的47.9%提升到49.9%,拉動全省收入增幅2.5個百分點,對于穩定收入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其他16個市州中,有10個市州收入超2019年同期水平,鄂州、仙桃比2019年同期增長20%以上。
稅收數據顯示,黃石、十堰、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等7個地區經濟增長較快。作為老工業基地,黃石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大宗商品漲價。鄂州主要在于鄂州花湖機場沖刺年底校飛目標的帶動。咸寧則主要受益于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發力,嘗到產業轉型升級甜頭。
主體行業運行穩健
受綠色稅政引導,湖北楚磷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1億元建設100萬噸能力“智能選礦”生產線,享受購進設備抵稅430萬余元、所得稅優惠409萬元,每年減少資源稅、環保稅支出157萬元,充分利用低品位磷礦石,避免浪費資源。該公司前八個月智能選礦50萬噸,井下充填消化15萬噸5萬多方礦渣,收到治理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效果。
從產業角度看,不僅“光芯屏端網”等新興產業耀眼,湖北的傳統產業運行依然穩健。
稅收數據顯示,占稅收比重前五位的工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金融業,增長勢頭強勁。這顯示出我省第二產業快速恢復。
在工業中,采礦業、制造業中的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金屬制品、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對全省稅收增收做出了貢獻。
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銷量大增,客觀上拉動了汽車制造業的增長。數據顯示,汽車制造業占全部稅收比例迅速增長。
隨著我省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和經濟稅源逐步向好,主體行業稅收呈現穩定態勢。與2019年同期相比,稅收體量靠前的行業中,煙草制品業、汽車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有效發揮了主體支撐作用。
企業平均稅負下降
財政收入稅收占比提高的同時,我省企業平均稅負大幅下降。業內人士表示,這表明,在打造“熱帶雨林式營商環境”背景下,國家的減稅降費政策落到了實處,同時我省又嚴肅組織稅收收入紀律,提高了稅收收入質量,加強了征管,減少了流失率,促進了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今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湖北省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實施方案》,從全面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進一步優化稅務執法方式、大力推行高效智能稅費服務、精準實施稅務監管、深化拓展稅收共治格局、著力強化稅務組織保障等6個方面,提出了28項改革任務。
《實施方案》明確,著力建設以服務納稅人繳費人為中心、以發票電子化改革為突破口、以大數據賦能驅動的智慧稅務為應用生態,大幅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社會滿意度,明顯降低征納成本,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有力支撐。
“前三季度,我公司共發生研發支出569.38萬元,根據新政策規定的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按100%加計扣除,10月預繳申報我們可以享受加計扣除優惠569.38萬元,比原有75%的加計扣除的政策多優惠了140多萬。”十堰精密新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會計陳輝欣喜地說。
減稅降費方面,全省稅務部門認真落實今年新出臺和延續實施的減稅降費政策,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03.8億元,其中:減稅79.2億元,降費24.6億元。1-9月稅務部門共為1037戶企業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142.5億元,2019年同期僅退稅2000萬元。
受惠于近年來的連續減稅降費,我省企業銷售稅負水平為2019年同期的73.7%。其中,民營經濟在減稅降費中受惠更大,銷售稅負水平為2019年同期的66%。(記者 張愛虎 通訊員 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