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梁好物,享田園風光。”不久前,重慶市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第三批“中梁好物”正式推出,其中茅山峽村的玉米、西瓜,成為了夏季俏銷的農產品。而這些俏銷品,很多是村里連片整治撂荒地后結出的碩果。
“撂荒地”整治,讓“沉睡”多年的鄉村耕地資源成為了活躍鄉村集體經濟的“希望田”。這一系列變化的背后,也是當地區鎮兩級人大代表走進田間地頭,為“撂荒地”開出治理“良方”,并“下地實踐”和群眾一起努力的結果。
“走走看看” 不如“親自干干”
組織人大代表“視察”是中梁鎮每年人代會期間的“必選項”。與往年不同,今年的“視察”更注重“動手能力”,代表們不光走走看看、提提意見建議,還要俯身參與。
區人大代表、中梁鎮茅山峽村黨委副書記付勝利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拖拉機“車手”,他嫻熟的駕駛技術,一點不輸專業人士。今年該村連片整治200畝撂荒地,付勝利駕駛農用拖拉機,積極幫助村民除草、翻地,還和農民朋友們一起下地種植。
付勝利回憶說,過去這片撂荒地閑置多年,環境十分差,堆滿了各種垃圾。為了讓這片土地走出持續撂荒的困局,付勝利走進田間地頭、農舍院壩,廣泛收集民意。可沒想到的是,村民們對此卻表現出“消極”的態度,“當時,周邊農戶幾乎對這片臟亂的撂荒地都習以為常,問他們有沒有什么想法,大家只是無奈地笑一笑,然后搖頭擺手。”
“經過了解,土地閑置撂荒一方面有一些歷史的原因,其次就是不少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來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加上本來每戶土地面積不大,自然就會被撂荒。”付勝利說。
一邊是需要推進整治,一邊是村民不高的積極性。思來想去,付勝利決定以村里的名義,率先走出第一步。通過專項資金,村里購買了一臺農用耕地拖拉機,付勝利自己駕駛“開荒”,村干部們分別入戶宣傳動員。當拖拉機的轟鳴聲響起來的時候,村民看到門前的撂荒地真的“開干了”,紛紛都表示愿意加入進來。
后來,地整理出來了,種什么、如何種,又成為一道“難題”。
如果讓村民嘗不到“甜頭”,這可能又是吹過的“一陣風”。這時,同樣是區人大代表的村黨委書記楊平和付勝利商量,決定成立專業合作社,由村集體提供種子并負責銷售,業主負責種植,并鼓勵多耕多種、代耕代種。
于是,兩位人大代表帶著村民一起干,在整治后的撂荒地上種下了20畝甜玉米、60畝西瓜。今年,這一批玉米和西瓜通過村集體以“中梁好物”的標簽對外銷售后,幫助村民增收了5萬元左右。此外,在邊角地區域增添景觀綠植、拓寬步道,讓村民茶余飯后也有休閑的好去處。
“撂荒地整治讓我們村民很滿意,一個是環境變得更好了,另一個就是增加了收入。”村民袁世英高興地告訴記者,她除了能在村集體“分紅”,隨著環境的提升帶動起來的鄉村游,還擺了個小攤,賣點飲料、礦泉水及自家養殖的雞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過去只是作為一名“監督員”,如今成為“實踐者”,付勝利和楊平表示,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不僅要把鄉村發展的問題看在眼里,更要把解決問題的措施攥在手上,帶動起村民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讓村民覺得“劃得著”。
找準“癥結” 上門“獻計”
撂荒地整治,一頭連著鄉村的民生福祉,一頭牽著鄉村的自然生態。為了讓撂荒地發揮出應有的效益,人大代表們通過實地走訪,認真聽、認真看、認真感受后,為“撂荒地”整治提出好建議、好方法。
2020年,重慶桑醍藍莓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盧忠誠從村民手上流轉了143.68畝土地后,在中梁鎮慶豐山村辦了一個以藍莓采摘和銷售為主的產業園。然而沒過多久,盧忠誠便遇到了產業發展上的難題。“由于藍莓的季節性太強,所以造成了土地的利用率不高,經濟效益也不是很理想。”盧忠誠說。
由于藍莓種植有自身限定的季節性約束,盧忠誠手上就有20畝的“撂荒地”沒能利用起來,“如何讓這些地發揮出價值,我一直沒有想到一個很好的辦法。”
在一次日常走訪調研中,慶豐山村的區人大代表李朝洪和盧忠誠聊起了解決的辦法。李朝洪在聽了盧忠誠的介紹和實地查看后,很快就給出了一套方案。“其實根本問題要想好土地上種什么、如何種。”李朝洪說。
種什么?就是要種植經濟效益高的農作物。李朝洪想到的是中梁鎮全域打造的農產品品牌“中梁好物”,這其中就有深受歡迎的玉米。而當時對于盧忠誠而言,種植不是問題,最擔心的是玉米種出來后銷售難。
為了消除盧忠誠的顧慮,李朝洪積極協調,為他提供玉米種子并幫助種植,同時還為盧忠誠打通銷售環節。“可以以‘中梁好物’特色農產品的形式進行銷售。”李朝洪說,通過走特色發展之路,玉米的價格不僅有所提高,還可以解決售后等問題。
今年,20畝“撂荒地”種上了玉米,成熟后就被統一收購。“人大代表的建議指導,為我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方向。”盧忠誠說,接下來,他還將同村集體一起合作,從單一的藍莓種植走向多種類多季節的農作物種植,實現“雙贏”。(記者 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