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27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建設等防沙治沙工作的不斷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4.4%,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全市超過六成的國土已經被綠色覆蓋。據悉,京津風沙源工程開展20年來已累計造林營林896萬畝。
開展多項工程防沙治沙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蓋率僅有1.3%,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風沙危害區總面積247.5萬畝,沒有森林植被護佑,澇、旱、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發。上世紀50年代,全市年均沙塵天氣達26天。“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和“白天二兩土,晚上還要補”這樣的順口溜,正是彼時北京生態的真實寫照。
面對著脆弱的綠化家底,全市開始了植樹播綠斗風沙的艱苦戰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農田林網、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大規模防沙治沙,成效明顯。
治理五大風沙危害區
據市園林綠化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胡俊介紹,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作為一項專門遏制風沙危害的國家級生態工程,于2000年6月份啟動,門頭溝、房山、昌平、平谷、懷柔、密云、延慶等7個區納入工程范圍,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綜合施策斗風沙。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時間累計實施造林營林708萬畝,植樹1.5億株,構建起了北京抵御風沙的第一道防線。2013年啟動的二期工程截至2020年底,已經完成造林營林187.92萬畝。截至目前,兩期工程已累計完成896萬畝造林營林任務,同時還實現了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748平方公里、人工種草9萬畝、生態搬遷14934人。
此外,從2012年開始的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突出利用廢棄砂石坑、荒灘荒地造林綠化,在五大風沙危害區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營造具有防風固沙、景觀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萬畝,使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的治理。
今年已新增造林8.63萬畝
大片的綠色壓制了肆虐的風沙,北京的沙塵天氣顯著減少。據北京觀象臺統計,上世紀50年代,北京沙塵最為嚴重,沙塵每年多達26天。60到80年代,沙塵日數有所下降,在10至20天之間波動。90年代以后則大幅減少到5至7天,近年來這一數字更是降至3天。但是,今年春季以來,北京出現了兩次較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塵源主要來自蒙古國。
“今年連續發生的沙塵暴天氣,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要解決全球生態和氣候問題,既需要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共享中國防治荒漠化經驗,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胡俊說。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全市將持續高質量推進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2021年計劃新增造林15萬畝,目前已經完成8.63萬畝,同時加快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2021年全市京津二期工程林業任務計劃實施困難地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人工種草3萬畝。重點實施永定河、清水河水源涵養林和河道防護林建設工程2萬畝。實施森林健康經營70萬畝,建設森林經營示范區10處。
文/本報記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