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上個月就開工了,‘十一’前就能建好”……昨天下午,北京回天地區龍澤園街道龍華園社區的鍋爐房廢棄配樓打破了原來的平靜,迎來了入場施工。今年年底,居民將可在這打乒乓球、練瑜伽、閱讀、下棋。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里是回天地區首個鍋爐房閑置“微空間”獲得再利用,該鍋爐房將變身社區活動用房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近2000戶居民提供新的社區共享空間。
煤改氣后鍋爐房空間資源閑置
采暖鍋爐房承載了居民的溫暖記憶,也見證了城市采暖的變遷。據龍澤園街道武裝部長邊磊介紹,轄內多數小區為上世紀90年代建成,小區采暖鍋爐房作為當時的“標配”,曾為居民帶來溫暖。但隨著經濟轉型和節能環保的要求,燃氣供暖成為新的供暖方式,原先的鍋爐房配套樓、儲煤場等設施不再使用,處于閑置狀態。
龍華園小區的鍋爐房,便是被閑置的一處。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原為鍋爐配套的水泵樓已破舊不堪,兩層樓占地不小,卻一片荒蕪。
一邊是資源閑置,而一邊卻是居民活動的空間資源不足。據悉,龍華園小區共計1984戶居民,由于缺少相關設施,社區居民黨建、居民活動只能在地下室開展。地下室房間不通風、潮濕、無光,空間環境局限大,特別是每逢汛期,雨水污水倒灌現象時常發生。居民也常有怨言,向12345反映過這一問題。
全市多部門聯動、重點督辦改造
為解決鍋爐房難題,市疏整促專班多次赴龍華園社區實地調研,并先后多次召集市國資委、市規自委、產權方首開集團與區級相關部門、龍澤園街道共同商討鍋爐房閑置空間改造利用工作。今年2月,推動龍華園鍋爐房改造工作成為全市重點督辦事項,有關方面再次坐在一起,圍繞用地性質等核心問題進行商討。
作為產權方,如果不改造,首開集團對外出租房屋,每年至少也有幾十萬的收入。改造成社區活動用房,不僅沒有這部分收益,而且由于承租方房屋租賃協議未到期,還要面臨著違約費用;鍋爐房的土地性質為公共基礎設施用地,轉變為社區活動用房,需要規自部門出具調整意見;鍋爐房產權不在街道,街道是否能作為主體進行項目實施,也存在疑問……
這些難題,在市疏整促專班、市規自委等多部門的多次協調下,開始被一個個攻破。今年2月,首開集團與承租方解約,隨后完成房屋的清退。3月,首開集團將鍋爐房西側樓移交給龍澤園街道后,由街道依法依規對違建部分進行拆除,恢復原有的兩層結構。此外,針對土地使用性質臨時調整問題,規自部門同意以此作為試點,探索在不改變房屋性質和面積的前提下,臨時改變使用用途。首開集團亦同意將鍋爐房無償移交街道使用,鍋爐房原儲煤場改造為社區內部收費停車場,收益歸首開集團所有。
眾多沉睡“微資源”將復蘇
龍華園這一案例,成為回天地區喚醒眾多沉睡的公共空間“微資源”的敲門磚,回天地區多個鍋爐房、垃圾樓等微空間,也將陸續啟動這項工作。
以點帶面,通過解決一件事情帶動一類事情的解決,今年4月,《關于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工作的意見》出臺,文件對于閑置資源再利用提出明確的規定:服務于小區的鍋爐房可根據居民意愿用作便民服務設施。
“空間雖小,服務老百姓的意義很大。”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回天’地區沉睡的老資源很多,原來受限于土地功能、產權方等問題,今年結合為民辦實事、治理類街鄉鎮整治提升、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將陸續改造這些閑置空間,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社區共享服務。”
(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