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午,筆者走進重慶市銅梁區舊縣街道祝家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景象令人心曠神怡。
“眼前這片菜地過去是非常零碎的‘巴掌土’,土層淺薄,既不經干又不保肥,種作物收成差。”村支書江貴彬介紹說,去年通過區農委下達的項目實施了宜機化改造,有效改善了生產條件,又便于機械化耕種。這季蔬菜收后,明年種玉米等糧食作物。
筆者在現場看到,兩坡之間的一大灣地里,小塊土變成了大塊地,薄土變成了厚土,水溝、水池分布其間,1.2公里的耕作道和788米的田間作業水泥便道連接了每一塊地塊,綠油油的窩筍、青菜長勢喜人。
“村里在土地整治的同時,就展開多方聯系引進業主集約化工作。經過努力,今年8月,引進的業主進村,村里協助落實好了土地流轉等問題。雙方商定,采取村集體+業主的方式共同經營。”江貴彬說。
“現在這片地經過整治土層厚保水保肥力強了,加上地塊連成片便于機械化耕種,道路配套便于運輸,既提高工效又節省成本,我流轉過來種植糧菜肯定搞頭大。”業主信心滿滿地說
業主的引進落戶,讓村民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同時也為20多名留守村民提供了就近務工的機會,增加了農戶收入。
“我經常在蔬菜基地打工,做一天活有70元現金裝進荷包。有了這筆穩定的收入,脫貧后的日子就越過越好了。”脫貧戶文紀珍說。(通訊員 趙武強 李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