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全國老齡辦公布2022年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名單,安徽41個社區榜上有名。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老齡辦獲悉,截至目前,安徽省已經有85個“國字號”老年友好型社區。什么是老年友好型社區?安徽省還有哪些提升的空間?11月1日,大皖新聞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背景:“老年友好型社區”是怎么來的?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日益顯著,相比于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成本較高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所具有的成本集約化、服務專業化、人際融合化、供給一體化等特點日益突出。推進營造老年友好社區,成為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路徑。
啥是老年友好型社區?通俗一點說,就是讓老年人呆著舒服的社區。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發布《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全國城鄉實現老年友好型社區全覆蓋”。
在示范創建和示范推進階段,經自愿申報與縣級初核、省級復核與推薦后,最終經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通過組織專家審核、現場抽查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審,對符合條件的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進行公示后予以命名并授牌。
2022年10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全國老齡辦公布了2022年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名單,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大黃村等41個社區(村)在列。
釋疑:老年友好型社區有啥標準?
老年友好型社區標準有哪些呢?記者拿到了一份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全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標準》,其中從居住環境、出行設施、社區服務、社會參與、孝親敬老氛圍、科技助老、問題保障等七個方面、共有數十個具體方面內容提出了非常詳細的要求,幾乎涵蓋了老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標準》中既有針對老年人個人生活空間的——通過市場化運作、政府資助等方式對老年人家庭實施住房適老化改造,對空間布局、地面、扶手、廚房設備、如廁洗浴設備、緊急呼叫設備等進行適老化改造和維修,降低老年人生活風險。
此外,也有對老年人住宅的公共設施的——重點對坡道、樓梯、電梯、扶手等公共建筑節點進行改造,滿足老年人基本安全通行要求。老年人口、殘疾人口比例高的老舊小區增設電梯、坡道、休息座椅等無障礙設施設備。
此外,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這個《標準》中,城鎮社區和鄉村社區有所不同——具體內容來說,城市社區標準涵蓋了52項,鄉村社區有38項。“這是考慮到城鄉差距的現實要求,從而對城鄉社區的標準進行了區別要求。這樣也兼顧了城市和鄉村社區的特點,也更具有操作性。”業內人士介紹。
現狀:安徽有85個國字號“老年友好社區”
來自安徽省老齡辦的數據表明,截至2021年末,安徽全省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達1146萬人,占比18.7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944萬人,占比達15.4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4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安徽省在創建“老年友好型社區”方面做得如何呢?
記者11月1日從安徽省老齡辦獲悉,近年來,安徽省社區創建工作成績斐然。除了國家層面的老年友好型社區申報,還啟動了省級層面認定。截至2022年,安徽省有85個社區被命名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有200個“全省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2021年,銅陵市銅官區幸福社區創建經驗被編入全國首批社區創建“典型案例”。“從部分高校、省老齡委成員單位業務部門、老齡工作機構遴選52名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專家庫,為各地規范開展創建工作提供精準指導。”……這是2021年安徽在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培訓班上作交流發言時提到的經驗。當年,在培訓班上作交流發言的有六個地區,安徽是其中之一。
社區:有的提前謀劃,有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標準》中提到的適老改造,需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社區,作為這項工作的重要一環,擔負著重要的作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合肥市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上榜2022年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名單。大皖新聞記者從合肥市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負責人拿到這樣一份數據,濱湖世紀社區常住人口約15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10719人,占比7.6%。
該負責人介紹,盡管目前來看濱湖世紀社區老年人占比不高,但是從長遠來看,增長很快。 因此,在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中的很多工作需要未雨綢繆、提前謀劃。“比如,道路優化等一些軟硬件設施需要提前修建安裝,如果后期再回過頭來改造,會造成成本較高。”該負責人表示。
而在合肥老城區的一位社區負責人則向大皖新聞記者坦言,社區里大多是老舊小區,受制于軟硬件基礎建設比較薄弱,因改造難度大、經費不足等原因,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這項工作進展也較為緩慢。
采訪中,安徽省老齡辦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通過近兩年的摸索實踐,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宣傳發動不夠有力,社區創建沒有形成整體合力。“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涉及到諸多方面,需要多方共同參與,找準痛點、難點,精準發力。”(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