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西安市“行走鄉村看振興”系列新聞發布活動在長安區石砭峪新村舉行,長安區委副書記王韜介紹了相關工作情況。據了解,今年以來,長安區著力構建“1234”新格局,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蹚出了一條生產生態生活融合、一產二產三產融合、城市鄉村自然融合的發展新路子。
樹牢一個理念
讓花園鄉村各美其美
王韜說,長安區一直樹牢“鄉村美學”的理念,全域打造農村人宜居、城里人向往的“花園鄉村”。長安區堅持有序建設,建成污水處理廠(站)8座,完成廁所改造5.8萬戶,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壓縮站17座;高標準打造128條347公里“五化道路”;691個美麗庭院、70個郊野公園、46個景觀節點成為都市人理想“露營地”;建成1個3A級景區村、24個2A級景區村、1個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堅持長效管理中,推廣實施“街長制”“積分制”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村風。
走好兩條路子
讓人盡其才活力涌動
王韜表示,鄉村振興,關鍵靠人、發展為人。為此,長安區與駐區高校建立“1+11”校地融合聯席會議制度,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智力技術支持;啟動“萬千行動”,打造了一支懂農業愛鄉村、愛農民、朝氣蓬勃的職業工作隊;從16個街道選派232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帶領黨員群眾實施鄉村振興、致富增收;充分發揮鄉賢治理優勢,建立“花園鄉村協理組、鄉風文明協理組、矛盾調解協理組”3個類別3046人的新時代鄉賢隊伍;實行職業農民培育新模式,培育認定初級職業農民1272人、中級職業農民113人、高級職業農民29人;創新開展“強化基層治理、推進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培養工作,目前已培養學員150名,并將58名成熟優秀學員安排到村(社區)擔任資料員、統計員、調解員。
深化三產融合
讓農民收入華麗蝶變
據介紹,長安區打造了“一產強基、二產提質、三產增效”產業新格局,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0萬元的達到10個村、超50萬元的達到23個村;2021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8956元,增長10.3%。其中,首先是著力打造了長安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推廣崔護詩中“桃花”2.1萬畝,恢復人民作家柳青筆下“十里蛤蟆灘”水稻種植2000余畝,建設1萬畝高標準農田和5個綠色糧食生產示范片區;催生民宿、領養農業、房屋租賃、非遺鄉集等新業態,發展特色民宿100家,直接帶動鄉村旅游消費2億元。其次,在做強示范鎮村和做靚特色品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開展四大行動
讓文明鄉風培根鑄魂
此外,長安區積極開展留住鄉愁行動,建成村史館72個、村史廣場38個、村史文化墻55個、家風家訓館19個;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修訂完善村規民約218個,將全區劃分為351個基礎網格和44個專屬網格,推行“黨建+網格+警格”模式,筑牢社會治理“第一道防線”;開展文化惠民行動,建成16個標準化街道文化站、270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文明典型培育行動,推薦評議出中、省、市“好人”及道德模范58名,多個村鎮分別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記者 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