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在重慶石柱龍潭鄉龍潭村中蜂養殖戶岑維權依山而建的蜜園里,小路蜿蜒、山花吐艷,整個基地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花香。130余群蜂箱錯落擺放在“花山”上,一只只中蜂從箱房里飛進飛出,“嗡嗡嗡”的蜂鳴聲打破了養殖基地的寂靜。岑維權、徐吉芳夫婦在忙碌著打理蜜園、觀察中蜂采花釀蜜情況,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機遇:與蜂結下不解之緣
屈指算來,年過半百的岑維權養蜂已有20個年頭。他曾外出到浙江、上海等地務工多年。一次,他回鄉辦事時發現院壩里閑置多年的一個空蜂桶居然入駐了一群蜜蜂。從此,他與中蜂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掌握中蜂的生活習性,有時候端著飯碗也要跑到蜂桶邊觀察;為了攻克一個養殖難題,半夜還在查看相關書籍……”岑維權說,養蜂是一門技術活,何況當初他還是一個門外漢。
與中蜂結緣以來,他便苦心鉆研養蜂技術,自掏腰包參加技術培訓,走訪大戶請教養蜂知識,閱讀專業書籍汲取營養。從傳統的圓桶養殖到方箱養殖,從蜂王培育到蜂群保護,從蜂群越冬到蜂蜜采收……兩年下來,他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總結出一套比較成熟的養蜂技術。
發展:打造“綠色產業”基地
岑維權住房后面是一座小山,灌木荊棘密布,他與妻子徐吉芳開辟山路、鋪設水泥小徑,選取合理的位置放置蜂箱,培育五倍子、刺老包、烏泡、玉蘭等蜜源植物。
幾年下來,他和妻子將這座小山打造成花園式的養蜂基地,成立了石柱縣深積中蜂養殖農場,狠抓產品質量,注冊了“騁笑”品牌商標,取得了產品質量合格證書。
“騁,就是是縱馬馳騁的意思;笑,含有豐收后喜悅的意思。”岑維權道出了將品牌取名“騁笑”的“秘密”。
時光荏苒,天道酬勤。多年以來,他養殖的中蜂量一直保持在100群以上,每年采蜜在1000斤左右;每年春季,其繁育出來的中蜂在分桶時,還要出售數十群,年總收入在20萬元左右,成為當地的養蜂大戶。
心愿:帶動村民與蜂共舞
蜂釀蜜,蜂農們都把養殖中蜂稱為發展“甜蜜產業”。 隨著產業發展漸入佳境,岑維權便指導和幫助當地的群眾養殖中蜂,共同打造“甜蜜產業”。
然而,當他開始引導大家養蜂時,但不少村民持質疑態度:“養蜂不如種糧食,糧食起碼能填飽肚子,養蜂要是失敗了,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岑維權通過點對點幫扶,指導當地村民岑學堂在掌握到養蜂訣竅后,養殖量達到60余群,每年收入在6萬元左右,令周邊村民羨慕不已。
通過以點帶面,該組的部分村民在岑維權的言傳身教下,開始小規模試養中蜂,如今已帶出10多位“徒弟”,養殖中蜂在300群左右。
遠在楓木鎮昌坪村的冉華平是一名脫貧戶,為幫助其增加家庭收入,今春以來,岑維權與其達成“股份”合作協議,他用10多群中蜂“入股”并提供技術指導,送到冉華平住地由其管護,賣蜂蜜的錢兩人平分。不到半年時間,冉華平增收達4000余元。嘗到甜頭后,冉華平主動要求加大合作力度,將中蜂管護量增加到50群。該村的其他幾位村民見狀,也與岑維權達成了“股份”合作協議。
“我有信心把這個產業發展好,帶動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奔小康。”
面對未來,岑維權信心滿滿地表示,到2023年,通過拓展“橋邊橋蜜園”面積,將養殖量增加到200群;在楓木鎮通過“入股”方式,將中蜂養殖量將擴大到300群。(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