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30萬輛,達到30.8萬輛,同比增長65%。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速更是超過82%。
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車產業正在高速增長。與此同時,行業對鋰金屬、鎳金屬、鈷金屬等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如何保證這些資源的穩定供給,是新能源車等產業發展的需要。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尤其是近十年的高速發展,洛陽鉬業已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及稀有金屬礦產生產商。更值得關注的是,洛陽鉬業的高速發展不僅對公司自身意義重大,客觀上也為國內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安全等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營收十年增長近30倍背后:逆周期全球布局資源
今年10月8日是洛陽鉬業在A股上市十周年的日子。十年來,洛陽鉬業已然成長為國際化礦業巨頭。根據公開財報,從利潤表來看,2012年,公司營收為57.11億元,到2021年時,這一數字已高達1738.63億元,漲幅高達29.44倍;同期凈利潤也由2012年的10.5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1.06億元,上漲386.28%。
今年上半年,公司業績再次實現上漲。2022年上半年,洛陽鉬業營收為917.67億元,同比增長8.20%,凈利潤達到41.48億元,同比增長72.91%。
從資產負債表來看,2012年,公司總資產為157.49億元,到2022年6月底時,總資產已高達1553.99億元,總資產擴大了8.87倍。
業內人士認為,快速擴張背后,是洛陽鉬業“走出去”,堅持國際化戰略,更是因為其對礦業行業的發展規律有深刻的理解,即一家礦業公司始終要不斷地在全球布局好資源,這才是向前發展的根本。
2013年-2017年,在大宗商品價格疲弱的不同時間點,公司逆周期擴張,大力收購海外礦山資源市場。其中,2013年出資8.2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北帕克斯銅金礦80%礦權,尤其是2015年之后,在大宗商品5年熊市底部逆周期發力,2016年以15億美元收購英美資源的巴西鈮磷板塊,2016和2017年先后以總共37.86億美元收購TFM銅鈷礦80%礦權,成為了真正的國際化礦業集團。
2018年,洛陽鉬業出資5.18億美元收購IXM(埃珂森)100%股權,實現了向金屬貿易業務的延伸,2019年參股華越鎳鈷30%股權,初步布局新能源金屬鎳,2020年以5.5億美元獲得KFM銅鈷礦95%礦權。
兩次混改造就多贏格局:既有經濟效益,又保障國家資源安全
事實上,敢于“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布局,還有洛陽鉬業的一個前置性舉措:公司治理和管理的改革。
據了解,洛陽鉬業曾實施過兩次混合所有制改革。2004年,洛陽鉬業為走出發展困境,引入鴻商集團,公司的經營機制成為國有控股民營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
2008年以來,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市場再次下行,洛陽鉬業的體制弊端再次顯現。2013年開始,鴻商集團通過二級市場增持洛陽鉬業H股股份,公司控股股東由洛礦集團轉變為鴻商集團,鴻商集團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自此,洛陽鉬業進入了“政府引導、國資參股、民資控股,市場化運作,國際化發展”的道路。
在上述體系下,公司在國際化擴張的過程中也會針對性地瞄準國家稀缺資源品種。比如,鈷、鈮均為國內戰略性稀缺資源,鈷在電池、高溫合金等新興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是鈷資源貧乏國,國內資源儲量占比僅為1.11%;鈮則主要應用于合金領域,是不銹鋼等高級特鋼不可缺少的添加劑。洛陽鉬業通過收購境外的鈷、鈮礦產資源,客觀上保障了國內相關產業鏈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事實上,混合所有制改革還讓洛陽鉬業進一步降本增效。繼2020年提前完成3年5億美元的降本目標后,公司持續發揮低成本運營優勢,2021年礦山采掘及加工板塊生產運營成本同比降本增效超16億元。據財報,2021年公司銷售費率0.05%,同比下降28.57%;管理費率1.05%,同比下降21.05%。
洛陽鉬業總裁孫瑞文曾表示,公司不但要有世界級的資源、行業領先的盈利能力、掌握重要資源的定價權,還要擁有國際水平的人才隊伍、管理架構、運營效率、企業文化和企業品牌,在銅、鈷、鎳等新能源金屬以及鉬、鎢、鈮等特色金屬上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據了解,洛陽鉬業“5233”管理架構目前已落地,組織升級和文化重塑基本完成,集團總部職能逐步完善;集團實現管理流程再造,全球一體化管理體系基本形成;全面開啟信息化系統建設,搭建全球數字化管控平臺。
除了自身改革,洛陽鉬業還獲得了國內資本市場的助力。2016年,公司在發起兩項重大境外并購業務的同時,推出180億元的A股定增預案,由于洛陽鉬業并購項目優質,融資方案得以迅速獲批,并于2017年完成發行,獲配機構涵蓋了涵蓋大型國有投資機構、戰略投資機構以及大型公募基金,極大優化了公司財務結構和股權結構。
行業可持續發展借鑒:ESG領跑國內礦業界
高速成長的洛陽鉬業還通過高分紅回報投資者。據統計,2012年-2021年,洛陽鉬業累計實現凈利潤266.11億元,累計現金分紅高達109.86億元,分紅率為41.29%。
其實,不只是通過高分紅回報投資者,洛陽鉬業同樣在打造與人、環境相契合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據悉,洛陽鉬業在國內,致力于公益扶貧、愛心助教、抗災救災等社會慈善活動,不斷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捐資助力,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目前已累計為公益慈善事業捐款超過3億元。
此外,洛陽鉬業還在全球各運營地,積極參與當地的扶貧、醫療衛生、教育、農業等項目及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地人帶來清潔的水源,照明的電力,持續的收入來源和更好的醫療、教育條件,在全球范圍內經濟貢獻總額超過1140億元。
對此,洛陽鉬業方面透露,其2021年MSCIESG評級由2020年的BBB級上調至A級,與力拓、必和必拓、英美資源同級,領跑國內外礦業界。摩根士丹利ESG評級2022年5月發布的最新報告也顯示,洛陽鉬業的ESG績效繼續保持為A級,領跑國內礦業界的ESG排名,在最新的ESG評級報告中,公司治理能力優秀,超過74%的全球同行和93%的國內同行。
能源轉型帶來新契機:市場期待新能源上游資源增益效應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洛陽鉬業在中國境內合計擁有鉬礦石資源量13.05億噸,平均品位0.119%;NPM銅金礦礦石資源量2.49億噸,銅品位0.55%,金品位0.24g/t;TFM銅鈷礦石資源量8.45億噸,銅品位2.9%,鈷品位0.29%;巴西鈮磷礦鈮礦石資源量5.67億噸,平均品位0.43%,磷礦石資源量4.29億噸,平均品位11.6%。目前,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鎢、鈷、鈮、鉬生產商和重要的銅生產商,也是巴西領先的磷肥生產商。
再進行橫向比較,公司保有銅資源量3241萬噸,居國內第二位,2021年銅礦產量23.3萬噸,居A股上市公司第二位;公司保有鈷資源量555萬噸,2021年鈷產量1.85萬噸,僅次于嘉能可,居全球第二位。
海通國際的研報則稱,洛陽鉬業旗下KFM項目在2023上半年達產后,將增加銅年均產量9萬噸、鈷年均產量3萬噸。這意味著,2023年上半年,公司鈷產能有望達到6.7萬噸,洛陽鉬業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鈷生產商。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三元正極材料產量的提升,成為鈷需求領域中增速最快的版塊。2021年中國NCM正極材料電池的鈷消費量為3.92萬噸,同比增幅達96%。根據安泰科統計,2021年全球鈷消費量為16.5萬噸,同比增長17.1%。中國鈷消費總量11.1萬噸,同比增加28.6%。
今年9月底,洛陽鉬業發布公告稱,寧德時代通過子公司增資,從而獲得洛陽鉬業24.68%股權,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有研報稱,作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入股洛陽鉬業,無疑將使得公司鈷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另外,中國作為基建和制造業大國,銅消費占全球近50%。由于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延展性,是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原材料之一,清潔能源對導電體的需求遠大于傳統化石能源。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傳統燃煤電廠或燃氣電廠每兆瓦裝機容量用銅約1.1噸,而每兆瓦核電用銅1.5噸,每兆瓦光伏或陸上風電用銅約3噸,海上風電每兆瓦用銅達8噸。以光伏領域用銅為例,國信證券研報稱,按每兆瓦光伏裝機用銅3噸測算,2021年全球光伏裝機用銅47.6萬噸,到2025年全球光伏裝機用銅量達到109.4萬噸,2021-2025年光伏領域用銅年均復合增速達23.1%。
在國際局勢日趨復雜、中國產業整體持續升級、中國碳中和戰略持續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洛陽鉬業手握的巨量礦產稀缺資源,是中國產業鏈,尤其是新能源產業鏈的安全保障。未來,隨著新能源產業鏈體系化優勢的逐步顯現,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必將實現更大地發展,而作為產業鏈重要一環的洛陽鉬業,也將進一步獲得行業和產業的發展紅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