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一盆清水,就能把蔬菜水果洗干凈;澆花從沒用過自來水龍頭里的新水;一個人每月只用1噸水,僅為人均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這些,房山區52歲市民歐陽湘萍是如何做到的?
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北京人家,只是在一些角落里與眾不同。
“我家的洗衣機比別人家的高,對不對?”洗衣前,歐陽湘萍主動揭秘。原來,她把洗衣機墊高了40厘米,在正下方砌了一個蓄水池,洗衣機排出的水可以直接流入蓄水池。
抬頭朝上看,洗衣機的上方還有一個白色的水箱,連著幾根不同方向的水管。其中一根連著蓄水池,用水泵一抽,收集的水就被抽進來了。
還有一根連著隔壁的馬桶水箱,那邊一按,水箱里的水就會“跑”過去沖廁所了。“馬桶用水雖不起眼,卻是最浪費的地方。”歐陽湘萍自己動手改造,讓馬桶“喝”上洗衣水。
她家的水龍頭也有門道,每一個水龍頭上都有“節水嘴”,洗手抹肥皂時,只要用手背輕輕一碰,水流就會臨時關閉,縮短了關水龍頭的時間,避免大量自來水白白流走。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社區里,很多家庭都藏著自己的“節水經”。
在延慶區儒林街道辦事處溫泉西里社區住了幾十年,60多歲的居民李明琴已經將節水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在她家廚房水池下方的柜子里,有一個專門存放廢水的水桶。池中的廢水能通過軟管直接流入水桶,存起來進行二次利用。
洗衣用水是家庭用水的“大頭兒”,李明琴采取分類洗滌的方式節水。家里所有的小件衣物都是手洗,大件衣服攢夠一缸再用洗衣機洗。不論手洗還是洗衣機洗,洗衣水都會專門用大盆來裝,經沉淀后的第一遍水用來擦地,第二遍水用來沖馬桶。
在李明琴家中,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家庭用水的“微循環”,除了洗衣,洗米洗菜也是如此。淘過米的水她會先用來洗菜,然后再用于澆花;洗過手、臉的水先洗毛巾,然后洗抹布。而家里隨處可見的大盆小盆,就是實現“微循環”的重要工具。
家住西城區月壇街道鐵四社區的84歲居民王夢亭也有不少節水高招。每年夏天一到,空調外掛機的冷凝水就會滴滴答答白白流走,既造成浪費,又容易制造鄰里矛盾。王夢亭用一塊木板把水接住,再通過自制導管,把冷凝水引到指定的簡易水槽里,收集起來用于澆花。
看著家里衛生間沖水都是用自來水,王夢亭覺得太浪費了。于是,曾經當過水暖工程師的他著手改造家中沖廁系統。他在廚房和衛生間之間安裝了“簡易下水道”,廚房的洗菜水、淘米水可以流到衛生間,儲存在塑料儲水箱里。再用廢油桶改成的“舀水器”舀水沖廁,這樣節水的辦法既方便又衛生,很受家人的歡迎。僅此一項改造,就讓家里實現了從之前的月人均耗水量3噸降為現在的1噸。
如果要問節水的竅門是什么?這些節水達人們的答案非常一致:重復再重復。他們開動腦筋、動手改造,盡可能地增加水的重復使用頻率,提高利用效率,以實際行動為北京節水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