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最近社交媒體流傳一篇《全國赤腳醫生打贏一場逆風局,網紅專家懵了》的文章,里面提到農村赤腳醫生在這輪疫情中功不可沒,是真的嗎?
(資料圖)
莊時利和( 國家執業醫師,神經科學碩士):
這篇文章成為爆款不出意料,因為它符合不少人的想象——高手在民間。最美味的珍饈藏在窮鄉僻壤,最神奇的醫生隱于深山老林,最能打的武者則是衣衫襤褸的乞丐。
然而,在人命關天的事情上,我們還是要講清楚。
一種病如何診斷、該做哪些檢查、什么階段做什么治療,并非醫生拍腦袋決定的,而是需要遵照診療指南,否則就會亂套。
在某種程度上說,診療指南是之前很多患者的經驗和教訓(乃至生命)換來的。
而各國的診療指南往往是互相參照、相輔相成的,可能在一些細節上會有差異,比如某種藥A國批了B國沒有,比如某種檢查B國很方便開展A國不方便,但是在大的治療方向上,不同國家幾乎不會有差異。
從2020年1月份開始中國就有診療指南,最初的三個版本是武漢協和、北京協和以及國家衛建委的,我之前有詳細分析過,這里不再贅述,只說一些要點。
-抗生素:北京和衛健委方案對抗生素使用非常慎重,強調避免不恰當使用抗生素,除非有臨床證據和影像學表現支持細菌感染存在。
這也成為后來所有國家的共識,包括我們國家的診療指南直至第九版都在強調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生素,尤其是聯合使用廣譜抗生素。
(注:準確地說應為抗菌藥物,考慮到大多數人的習慣這里說抗生素,實際上兩者有差異)
-激素:三個方案關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也很慎重,因為有當年SARS的一些教訓。激素并非不能使用,在WHO和中國的指南中,強烈推薦重癥/危重癥患者酌情使用激素,可以降低病死率。
比如中國的指南說的是“對于氧合指標進行性惡化、影像學進展迅速、機體炎癥反應過度激活狀態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酌情短期內(不超過10日)使用糖皮質激素”。
但是與此同時,有條件反對對非重癥患者使用激素。道理很簡單,第一,激素本身也可能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比如缺血性骨壞死、增大感染風險等;第二,對于沒有高進展風險、不使用抗病毒藥物的輕癥患者而言,適當的炎癥反應是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徑,應當予以保護,此時使用激素反而抑制了病毒清除。在2020年一些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如英國的RECOVERY)就發現,對于不需要呼吸支持和氧療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并無統計學上的獲益。
因此,參照新冠爆發以來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的指南,都不會有“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燒藥”這種簡單粗暴的治療方法。
新冠抗病毒藥物只有那幾種,利巴韋林等沒有效果(甚至在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性感染都很少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對于一些患者來說是必要的,但都有明確而嚴格的使用指征;退燒藥可以用,但是更多是用更加安全的口服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而非直接靜脈滴注。
這個四聯療法,在任何時候都錯得離譜。這種治療病例在沒有嚴格對照、沒有數據統計,你想怎么說都可以,但是用來反駁正規指南,那就是誤導大眾。
反復強調的一點是,醫學問題請參考權威機構的共識及指南,不要盲目相信個人觀點,尤其是那種嚴重背離醫學常識的個人觀點。不要相信公眾號上那些反智文章。
本文編輯:yhxi
版權聲明: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二次轉載請聯系@莊時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