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海南省“十四五”促進就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未來五年促進就業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規劃》提到,到2025年實現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75萬人,省內高校留瓊就業比率達到60%,海南生源省外普通高校畢業生返瓊比率提升至40%。
主要目標
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海南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萬人。應屆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穩定在8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確保零就業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難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就業的穩定性不斷增強,勞動者收入穩步增加,就業條件不斷改善。
“十四五”期間,全省每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次以上,5年累計培訓50萬人次以上。每年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3萬人次以上,5年累計培訓18萬人次以上。全省技工院校每年招生8000人左右,5年累計招生4萬人左右。
拉動就業
打造若干千億級和一批百億級園區
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投資力度,保持投資年均增速10%。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產業重大功能平臺,打造若干千億級和一批百億級園區,帶動形成若干創新要素集聚、配套體系完備的產業集群,使重大產業平臺成為吸納國際國內高端人才就業創業的重要載體。
以海南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為抓手,打造免稅購物、國際醫療、留學海南三大品牌,探索發展國際化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積極培育消費新熱點新業態,培育服務型消費的就業新增長點。
實行建筑裝配產業吸納就業行動計劃。支持企業和院校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展崗位實操培訓,推動學科發展。
鼓勵創業
建設國際創業孵化器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形成政府、銀行、企業以及中介機構多元參與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建設創業項目庫,為創業人員提供項目支持。盤活閑置廠房、低效利用土地等,加強對創業帶動就業重點項目的支持。建立健全創業失敗容錯機制,完善創業帶動就業保障體系,建立新業態發展“監管沙盒”。
促進創業投資與創業孵化緊密結合,建立“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業孵化服務鏈條。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低稅率、減稅制等優惠政策,與知名高校、跨國公司、中介機構等聯合打造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國際創業孵化器。
鼓勵瓊籍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外出農民工及經商人員等返鄉創業,按照相關規定從就業補助資金中給予一次性補貼。
重點群體
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
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面向以各種形式在基層服務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畢業生,通過強化教育培訓、實踐鍛煉、職業發展、管理服務等全鏈條的扶持措施,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風過硬的基層青年人才隊伍。將基層成長計劃后備人才納入本省青年干部隊伍、人才隊伍建設規劃。
到2025年,農民輪訓達到15萬人以上,高素質農民培訓量不低于2萬人次,職業學歷教育達到1萬人。實行“人地錢掛鉤”制度,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轉移支付掛鉤政策。
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強化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兜牢民生保障底線。對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單位按地區工資最低標準的五倍進行獎勵。
人才福利
設立引進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
設立引進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打造人才服務“單一窗口”,簡化外國人在瓊工作審批流程。動態調整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高端緊缺人才清單和鼓勵類產業目錄。優化技術技能人才福利待遇,鼓勵設立技術技能人才特聘崗位津貼、帶徒津貼,加強對技術技能人才非物質性激勵。
實施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新建中國(海南)技能人才綜合發展基地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3個,新建和改擴建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省級技能大賽培訓基地各10個。省級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達到20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各10個。支持新建或改擴建技工院校10所,新建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師資能力提升基地6個。
強化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旺工淡學”旅游業人才培養計劃,根據市場需求,在院校招生名額分配和專業設置上采取訂單式培養、分類分層培養,開設高端學術講座、移動課堂,創辦校企合作“駐點班”、地方學院“地方班”,并將培養對象擴大至旅游全行業。
收入分配
深化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最低工資標準政策調整機制。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制,完善勞動保障監察機制,提升勞動保障執法效能。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全面落實以海南作為整體常住地的失業登記和全省通辦模式,以全島同城化模式進行失業登記通辦。
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多維度開展重點區域、重點群體、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就業監測,積極應對經濟形勢變化影響,有效防范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記者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