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滂沱大雨中,路面的雨水順著下水道進入排水管道,經過約7.8公里的管道“旅途”后排入南渡江,路面上基本看不見澇水,這是即將在海口臨空經濟區實現的場景。1月11日,記者在海口臨空經濟區水系整治工程一期治理工程現場看到,目前該工程已經完成3個工作井的約85%的工程量,計劃2023年3月份完工投入使用,提高美蘭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的防洪排澇標準。
據了解,海口臨空經濟區水系整治工程采取頂管施工法,通過開挖工作井后用頂推機將預制好的管道推到地下相應位置。“這樣施工占用面積小,也避免破壞路面。”該工程施工方中交一航局河海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經理葛偉光介紹道,工程從美蘭機場連接至南渡江,沿線經過繞城高速、223國道和小區,采用頂管施工可以減少傳統施工方式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該工程長度達7.838公里,其中新建南貿大道排水工程長6936米,靈山總干渠倒虹吸路徑長60米,江東供水管線遷改長60米,美蘭機場一期排洪溝水毀段修復工程長782米。
記者在3號工作井的施工現場看到,2臺挖機正不斷地向下挖掘,計劃挖掘深度為29米,目前已經開挖至24米。據介紹,該工程共有3個工作井,每個工作井設3條管道,每條管道的內徑達4米。“以后的雨水都將通過這些管道排澇。”南渡江引水樞紐工程管理處主任冼心禮介紹道,該工程設計排水面積15.87平方公里,最大排水流量每秒140.98立方米,可以有效地加快雨天美蘭機場南片區和臨江經濟區范圍內排澇的速度。
“美蘭機場片區現在只能通過美蘭機場一期排洪溝排水,排澇壓力較大。”南渡江引水樞紐工程管理處主任冼心禮介紹道,美蘭機場和臨空經濟區水環境差,防洪排澇標準低,內澇成為該區域發展的“短板”,實施海口臨空經濟區水系整治工程一期治理工程能夠提高美蘭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的防洪排澇標準。
據介紹,該工程自2020年5月31日進場,目前已完成箱涵澆筑2200米,鋼筋混凝土擋墻澆筑782米,箱涵開挖2500米,箱涵回填2200米。3個工作井完成工程量約85%、頂管預制2300米,累計完成投資43000萬元,占工程總投資的47.45%。
“我們計劃2022年2月底完成3號工作井的施工,3月份開始進行頂管施工,同時對3號工作井以東800米的箱涵段進行開挖施工。”冼心禮說,該工程計劃2023年3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全面提高美蘭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的防洪排澇標準,減輕美蘭機場一期排溝的排洪壓力,保證美蘭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的排洪安全。
為推進“六水共治”工作,海口在排澇水方面,將加快編制內澇系統化治理實施方案,爭取5年內解決我市內澇問題,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2022年謀劃排澇水類項目8個,加快實施丘海大道、義龍路、萬國西、海口港等重點片區積水點改造項目以及鴨尾溪排澇泵站、和平北排澇泵站等排澇項目,有效解決重點片區內澇問題。
此外,海口近日印發的《海口市水安全保障方案(2021-2035年)》也關注排澇工作的“短板”,在未來15年的發展中,海口將聚焦防洪潮排澇綜合治理、建立澇水排洪通道等工程,有效地達到消“隱患”、強“弱項”、提“能力”、強“監控”,全面提升海口市防洪(潮)排澇能力。(記者譚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