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 汪佳蕊
前不久,“添加劑風波”持續發酵,諸多食品飲料企業陷入輿論漩渦,而處于“風暴眼”的正是被稱為“醬油茅”的海天味業,其雖三次發布公告進行聲明,卻仍未能阻止輿情的蔓延。《紅周刊》注意到,海天“添加劑風波”實際上只是個導火索,其背后真正核心的問題實際上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A股排隊上市的食品飲料企業不在少數,以浙江德馨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馨食品”)和四川菊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菊樂股份”)為例,除了企業自身存在原材料價格波動、毛利率下滑、產品單一等風險外,這兩家公司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品質量問題。食品安全是食品飲料企業必須堅守的底線,此次“添加劑風波”就是一個教訓,而對于IPO企業來講,如果守不好食品安全與產品質量的大門,想要上市恐怕永遠都只能是個夢。
合規只是食品安全的底線
德馨食品成立于2012年,前身為浙江德馨飲料有限公司,公司主營業務為現制飲品配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為下游企業提供飲品濃漿、風味糖漿、飲品小料等配料產品,客戶群體包括百盛中國、麥當勞、星巴克、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天眼查網站查詢到的信息顯示,2017年1月德馨食品曾因違反食品安全管理規定而遭到監管部門處罰,原因在于,其生產的竹蔗冰糖漿中乙酰磺胺酸鉀(安賽蜜)項目檢驗不合格。對此,嘉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經濟開發區分局沒收了其違法所得,并罰款5.5萬元。
此后,2018年5月8日,德馨食品再次因未采取防范措施,造成固廢流失而受到嘉興市生態環境局的行政處罰。據悉,德馨食品在雨水管道旁堆放殘料包裝袋,致使果汁殘料流入雨水井,最終進入外環境。嘉興市環保局執法人員對廢水進行采樣監測后,發現COD濃度超出《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便對其進行了處罰。
圖1:部分歷史行政處罰情況
來源:天眼查網站
盡管目前兩起涉及食品安全與環境污染的行政處罰已不在報告期內,但相關風險仍需要企業加以重視。對于食品安全相關風險,德馨食品也表示,近年來,公司業務規模快速擴大,主要產品生產環節較多,未來幾年如果公司未能及時完善和健全與其業務發展相匹配的質量控制體系,或者在生產、流通等環節出現影響產品質量的疏漏或瑕疵,引致產品質量等食品安全問題,將對公司產品的品牌美譽度、銷售規模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德馨食品的同行業公司菊樂股份所受到的市場關注度也頗高,其已多次沖刺A股未果,2022年7月再次披露招股書,主營業務為含乳飲料及乳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股書中,菊樂股份并未披露公司及子公司涉及到食品安全方面的行政處罰和行政監管措施情況,但《紅周刊》通過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發現,根據2021年第29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通告顯示,菊樂股份子公司黑龍江惠豐乳品有限公司大慶分公司生產的惠豐優牧嚼酸奶(黃桃+燕麥)產品抽檢不合格,原因是產品所含的大腸菌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圖2:通告附件中不合格產品信息
來源: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
眾所周知,大腸菌群是國內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造成大腸菌群超標的原因可能是產品的加工原料、包裝材料受污染,或是受人員、工器具等生產設備、環境的污染,如果大腸菌群嚴重超標,可能會引起腸道傳染病甚至食物中毒。
對于食品安全,菊樂股份在招股書中提示,由于含乳飲料以及乳制品生產鏈條長、管理環節多,另外公司部分產品存在外包廠商加工的情形,如果公司和外包廠商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質量控制執行不到位、流通運輸環節管理不當等行為,將可能造成產品質量不合格,甚至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導致公司品牌形象受損。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因此一直以來食品安全問題都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逐步提升,食品飲料相關企業更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相關問題,要知道,合規只是食品安全的底線。
德馨食品成本轉嫁能力仍有提高空間
從經營狀況來看,2019年至2021年,德馨食品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93億元、3.57億元和5.29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8012.27萬元、6871.91萬元和9547.26萬元,整體業績規模呈“V”字型發展態勢,2021年的營收增長較為可觀。
不過,在其快速增長的收入背后,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根據招股書介紹,德馨食品主要原材料為果蔬汁類、糖類、茶類等,前述原材料成本占公司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超過50%,占比較高。該等原材料系農副產品加工制成,價格受到氣候條件、產地產量、市場供求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價格波動較為頻繁。
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其果蔬汁類的采購金額分別為0.85億元、0.66億元和1.28億元,分別占當期總采購金額比例的37.37%、35.50%和39.44%;糖類的采購金額分別為0.63億元、0.55億元和0.86億元,分別占當期總采購金額比例的27.77%、29.52%和26.44%。從原材料單價來看,報告期內,德馨食品的果蔬汁類和茶類原材料采購單價總體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糖類原材料2021年相比2020年也有所上漲。
圖3:主要原材料采購單價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招股書
再從銷售單價來看,德馨食品的主要產品為飲品濃漿、風味糖漿和飲品小料,報告期內,其三大主要產品平均銷售單價均出現下降。其中,飲品小料的平均銷售單價降幅最為嚴重,2020年和2021年分別下降49.86%和17.92%。此外,飲品濃漿和風味糖漿的平均售價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圖4:主要產品平均售價情況
數據來源:招股書
其實,如果公司產品在產業鏈中有較高的話語權,議價能力較強,因原材料價格上漲產生的成本可以通過提高產品售價的方式轉嫁出去,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德馨食品的成本轉嫁能力顯然是偏弱的,這也意味著其議價能力不足。
德馨食品無法將上述成本轉移到下游銷售端,直接導致公司毛利率出現下滑。從數據來看,德馨食品飲品濃漿的毛利率從2019年的47.01%下降至2021年40.84%,風味糖漿毛利率從34.78%下滑至33.02%,飲品小料等產品的毛利率則從38.48%下滑至26.78%。主要產品毛利率全線下滑,使得其主營業務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42.74%下滑至2021年36.97%。
原材料漲價,產品價格卻反而下降,這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較大殺傷力,因此,如何提高議價能力,增強公司的話語權,將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轉嫁出去,恐怕也是該公司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提高研發能力與產品創新、豐富品類或是重要方向
在我國食品飲料行業,無論是已上市企業,還是正在排隊的IPO企業,很多都存在著“大單品”的特征。但不得不說的是,飲料行業的“大單品時代”正在成為“過去式”,尤其對于知名度偏低的品牌來說,現如今飲料市場創新不斷,新品迭出,想靠一兩樣單品打天下,已經變得越來越難。
聚焦到IPO公司菊樂股份,其主營業務為含乳飲料及乳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收入主要來自于含乳飲料、發酵乳、巴氏殺菌乳和滅菌乳等產品。報告期內,含乳飲料的銷售金額分別為6.11億元、6.47億元和7.32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73.91%、65.31%和51.68%,占比最高且比重較大,此外,來自于發酵乳和滅菌乳的收入則分列第二、三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菊樂股份成長壯大于四川地區,產品在四川區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雖然公司表示已經在積極開拓四川省以外的市場,但在報告期內,其在四川省市場實現的銷售收入分別為8.11億元、9.07億元和10.59億元,分別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的98.07%、91.53%和74.72%,銷售占比仍然高達七成以上,銷售區域集中度較高。
近年來,含乳飲料行業發展強勁,大量乳制品加工企業、飲料制造企業紛紛進軍該細分領域,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考慮到菊樂股份存在產品過于集中于單品類和銷售區域過于集中的情況,若公司出現省外市場開拓不利或現有產品市場需求降低等情形,都將對公司現有盈利能力帶來不利影響。
再聚焦到德馨食品,該公司存在著與菊樂股份相同的問題。從主營業務數據來看,報告期各期,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飲品濃漿和風味糖漿業務,其主營業務收入所占比重分別為92.49%、90.10%和87.74%。不過,除了產品的單一,德馨食品在品類、渠道上的單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公司未來的發展。
瑞幸咖啡、星巴克一直名列其前五大客戶名單,三年銷售金額合計分別達到當期銷售收入比例的40.91%、28.29%和37.11%,可以看到,在新茶飲品牌快速擴張的競爭下,德馨食品從中受益。但目前來看,無論是咖啡還是新茶飲的市場已經趨于飽和,對于產品集中供應于咖啡和新茶飲品類,也使得企業面臨產品品類過于狹窄的問題。
在渠道方面,報告期內,德馨食品對直銷客戶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83.51%、80.83%和82.14%,非直銷收入(包括經銷商和貿易商)占比分別為16.49%、19.17%和17.86%。但是,目前新茶飲企業價格“內卷”越來越嚴重,很多品牌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已經開始跨過供應商,直接向材料產地采購產品或者直接建立自己的上游原料廠以降低成本。
《紅周刊》從天眼查網站了解到,德馨食品前五大客戶之一的蜜雪冰城已于2021年8月成立重慶雪王農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由蜜雪冰城全資持股,業務經營范圍包括飲料生產、食品生產、食品互聯網銷售、食用農產品初加工、新鮮水果批發、初級農產品收購等。顯而易見,德馨食品產品依賴單一品類、單一渠道的風險已經越來越高。
綜上來看,無論是品類還是渠道,過于單一都會降低企業抗風險能力,一旦市場出現更受歡迎的新品或客戶選擇新的供應商,企業的經營業績、市場占有率、利潤空間等可能均會受到影響。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