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的冰面成為莆田冰球少年快樂的海洋。
(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盡管烈日當空,路上還有將近半個小時的車程,但林馨雅總是第一個來到莆田市體育中心冰上運動館。
拉著鼓囊囊的冰球包走進球館,林馨雅利索地穿上護具,套上冰鞋,抓起球桿,踏上冰場。這一刻,時間還不到下午2點半。教練說,她都要從下午玩到晚上10點多。林馨雅紅著臉爭辯:“沒有啊,也就八九點吧!”
五年級的這個暑假,林馨雅就泡在冰場上了。
裝備是叔叔買的。林馨雅說,快遞一送到家,自己就迫不及待穿上了。在家里,父母還給林馨雅買了冰球電子板,“上面有個燈,你要把球推過去,燈才會亮,主要是練習準度”。每天從球館回家,林馨雅依然會玩得不亦樂乎。
北京冬奧會后的第一個夏天,這個12歲的莆田女孩喜歡上了冰球。因為舉辦北京冬奧會,中國這個冰雪運動基礎原本較為薄弱的國家,成為全球冰雪運動發展最大增量的貢獻者。
冰球本不是林馨雅的選擇。“北京冬奧會的時候看了速度滑冰比賽,就纏著媽媽要去冰場體驗。”在莆田市體育中心冰上運動館,把武大靖和王濛當作偶像的林馨雅“發現”了冰球,突然一發不可收。
(二)
在福建一年四季可以上真冰,過去這無法想象。不過,當北京成為冬奧會主辦城市之后,拐點出現了。
2020年,為推動國家“北冰南展”、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戰略實施,加快我省冰上運動場館建設,福建省體育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冰上運動場館建設的通知》,要求各設區市及平潭綜合實驗區須各建設一個以上冰上運動場館。
政策的東風,把61歲的唐士偉從3000公里外的哈爾濱吹到了莆田。如今,已經在莆田扎根將近三年的唐士偉既是冰上運動館的運營者,也是莆田冰雪運動協會的會長。
早在2005年,唐士偉就在內蒙古的滿洲里市建成了達永山四季滑雪館,館內還有國內唯一一個可以用做專業訓練的U型池場地。“就是谷愛凌的那個項目。”唐士偉強調。毋庸置疑,谷愛凌、武大靖、蘇翊鳴、高亭宇、徐夢桃……這些響亮的名字把冰雪運動又推向了一個高潮。
“以前冰球課就三四個人,壓根沒法開課。現在已經有40多人了。”即便現在還處于虧損狀態,但唐士偉相信運營的拐點也要來了,“其實,慢熱是一種最好的狀態,這樣才更有黏性”。
讓唐士偉堅定信心的,正是一個個林馨雅。
(三)
7月下旬,林馨雅和隊友們參加了第十七屆省運會青少年部社會俱樂部組輪滑冰球的比賽。
這是我省首次在省運會上設置冰上項目,也是我省“輪轉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比賽為期四天,全省9支隊伍、近200名運動員按年齡段分為甲、乙兩個組別,進行了33場激烈的角逐。
“這是省運會改革的新內容,其目的是通過比賽的杠桿撬動大眾參與冰上項目的熱情。”據省體育局青少處處長張名烽介紹,除了輪滑冰球之外,本屆省運會還新增了速度輪滑和越野滑輪兩項表演賽。
對于剛剛組建兩個月的莆田隊來說,熱情是帶領他們走上賽場的主要原因。就算經歷了四場敗仗,他們依然熱情高漲。
2012年出生的蔡雨欣和鄭一龍是這支冰球隊里年齡最小的隊員。對于輸球,鄭一龍說,自己沒有哭,因為氣質不能輸;蔡雨欣則說,外出比賽讓自己學會了自立,也多了很多寫作文的素材。
回到莆田之后,他們練習得更加刻苦了。
“再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很快就會來了。8月下旬,莆田隊將在福州參加一場冰球交流賽。“我要進兩個飄球、一個挑球……”在場上司職前鋒的鄭一龍掰著指頭數著。
領隊李鴻博說,孩子們都憋著一口氣呢。
(四)
李鴻博也憋著一口氣。
莆田市體育中心冰上運動館是按照四條標準冰壺道設計的,冰壺恰恰是李鴻博的主業。
“有希望就不會放棄。”作為世青賽的冠軍,李鴻博曾兩度與冬奧會擦肩而過。如今,在遠離家鄉的南方,他正在開啟新賽道。
去年5月,莆田市冰雪運動協會和莆田學院聯合共建了高水平運動隊;在去年6月的全國冰壺錦標賽和冠軍賽上,莆田冰協隊分別獲得了第六名和第四名的成績;如今,冰館里在訓的學員已經超過20人……
這就是李鴻博看到的希望,“希望能在福建更多地市普及冰壺運動”。
在福建發展冰雪運動的藍圖中,冰壺也占據著“C位”。張名烽表示,未來要以我省37所國家級中小學冰雪特色校、示范校和體職院為重點,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同時支持建立冰壺、輪滑冰球、速度輪滑和越野滑輪等冰雪項目校隊,大力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他期待的是多點開花的效果。
因為出色的天賦,林馨雅和她的父母則面臨著在專業和愛好之間抉擇,“教練說可以安排我到哈爾濱接受專業的訓練,我希望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北京冬奧會后的第一個夏天,福建冰雪正憧憬著未來。(記者 肖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