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耕時節,一大早,天下著蒙蒙細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利群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詹仁愛就帶著小橋鎮霞抱村的農戶張朝鑫來到育苗地里,一頭扎進了大棚。
掀開育苗盤上的塑料薄膜,掏出鑷子輕輕撥開培養土,詹仁愛拈出一粒已經抽芽的玉米種子細細查看。“這兩天天暖,苗長得快,過幾天就能種下地了。”
作為一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利群農機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育秧、機耕、機插等服務。據張朝鑫介紹,先前村里種糧的效益很低,為增加收入,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許多良田撂荒。得知合作社能提供全流程的機耕服務,村里不少人有了和張朝鑫一樣的想法:“讓機器幫著種糧,省時省力,效益更高,是不是個法子?”
大家找到合作社,詹仁愛卻犯了難。鄉親們耕種面積小、戶數多,小片農地不適合大型機耕,合作社也沒精力逐一對接。“不如連片地塊統一接受服務。”在詹仁愛的提議下,8家農戶聯合與合作社簽訂了耕地托管合同,由合作社負責共80多畝耕地的耕、種、管、收、銷。
自2020年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來,張朝鑫承包的耕地逐漸擴大至50畝,將耕地托管給合作社,春種玉米、夏種水稻。
東游鎮墩上村的農戶李本全則比張朝鑫更早接觸農業社會化服務。從一家人種十幾畝到現在一個人承包300多畝,李本全成了村里的種糧大戶。“就像我們吃菜要葷素搭配,土地用肥時,也要注意復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科學搭配。”田壟上,李本全正向徒弟林禮全傳授土地管理的要點。
“以前我們哪懂這些,玉米種子好壞有時都分不清。”李本全介紹,為他提供服務的瑞福農機專業合作社每年組織農業理論培訓課程,提升農戶保護耕地、科學種植的意識。
“農業社會化服務有利于推進農業生產服務規模經營,讓更多農戶樂于、專于種糧。”建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魏德軍介紹,建甌市通過代理制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極大提升了農戶的種糧意愿。“緩解了糧食種植過程中的勞動力缺失,破解農村‘誰來種地’的難題。”魏德軍說。
據統計,2021年,建甌市共審批12家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糧田種植服務面積達5.5萬畝次,發放補助資金165萬元。自2018年實施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多項耕地保護措施以來,建甌市拋荒田地減少3000畝,種糧面積增加1.7萬畝,增加糧食產量7600噸。
(記者 張藝開 鄭壹 施鈺)
《人民日報》(2022年02月09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