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3日在福州市舉行的福建省兩會上,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工藝美術學會會長游君立建議,在“十四五”期間,抓好非遺工坊建設,吸納帶動脫貧人員就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為政協委員,過去幾年,游君立多次走訪調研了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提出《關于統籌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等近十篇關于工藝美術及文旅融合的提案。
福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是全國唯一入選聯合國非遺全序列的省份。截至2019年,福建省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0項,國家級傳承人178人,省級569項,省級傳承人735人。
游君立說,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文旅融合,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無疑是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推動福建“福”文化走出去,講好福建故事,為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游君立建議,支持鼓勵意愿企業、社會力量參與工坊建設,將適合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根據項目特點和工作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閑置農宅、廠房等可利用場地進行改造建設非遺工坊及非遺展演館、非遺研學基地、非遺主題民宿;政府通過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提出系統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對場地改造、租賃、水電暖、工具設備等給予補貼或金融、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具體扶持辦法,通過政策扶持,提高非遺傳承人及民間手工藝從業者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游君立說,支持非遺工坊帶頭人參加高技能人才培訓,將優秀非遺工坊帶頭人培育成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鄉村工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鼓勵傳承人招徒傳藝,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和后備人才;組織開展非遺專家、設計師、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非遺工坊活動,幫助其解決工藝難題,改善產品設計,提升整體品質;聯合高校打造集保護、傳播、傳承、實踐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非遺美學體驗場館,促進非遺傳承與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度融合。
面對近年來研學旅游新熱點,游君立建議,依托鄉村旅游資源,推動非遺工坊建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非遺研學基地;鼓勵學校組織非遺研學項目在具有一定規模的“非遺工坊”中開展,真正實現非遺活態傳承,再現非遺動態魅力;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推動非遺項目實現生產性轉化,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 龍敏)
點擊進入福建兩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