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績單
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3%,好于全國0.2個百分點;
糧食總產突破1100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規上工業企業突破3萬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3萬億元、增長15.3%,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2.4%、21.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84.5億元;
創新動力顯著增強——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8件,新增19家國家工業設計中心;
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8萬家;
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1家、國家制造業專項冠軍39個,居全國前列;
重大戰略扎實推進——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390個年度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100億元;
劃定沿黃9市陸域生態紅線,累計修復濕地2.3萬畝;
新建高標準農田66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增加110.3萬畝;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
新增減稅降費700億元以上;
“齊魯號”中歐班列開行1825列,增長21.2%;
自貿試驗區試點任務實施率達到98.2%;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重污染天數減少5.5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10.1%;
農村新增清潔取暖208.4萬戶;
完成造林面積17.6萬畝;
民生保障落實有力——
財政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9%,城鎮新增就業124.2萬人;
新改擴建幼兒園527所、中小學277所,“雙減”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95.95%,新增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11萬個;
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人每月142元提高到150元;
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分別新開工12.95萬套、65.56萬戶,農村危房改造1.7萬戶。
2022年路線圖
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7%左右。
力保經濟平穩增長——
突出“十強”產業、基礎設施、重大平臺、社會民生,謀劃推出2000個省級重點項目;
設立“技改專項貸”,工業技改投資突破5000億元;
加快建設13條在建高速公路項目,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7800公里;
確保交通基礎設施投資2700億元以上;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700萬千瓦以上;
強化科技創新——
突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氫能等“十強”產業關鍵領域,開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推進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10家省實驗室,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
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萬家;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整合退出地煉產能740萬噸、焦化裝置產能115萬噸;
培育30個以上大數據創新發展實驗室,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7%左右;
累計培育15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15個工業互聯網園區;
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
實施165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黃河灘區村臺護坡加固;
嚴格落實“四水四定”,管住管好黃河“水袋子”,節水型社會達標縣超過75%;
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高標準規劃、高效能服務、高端產業聚集的一流開放創新載體;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億畝以上;
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以上、農業產業強鎮100個以上;
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穩定在270萬人以上;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建設“無證明之省”,建設全省統一的“居民碼”“企業碼”;
清理一批妨礙要素市場化配量的隱形門檻和壁壘;
籌建黃河流域自貿區聯盟,創辦黃河流域跨境電商進口博覽會;
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建成自然資源“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監管系統;
推進濟南、青島、淄博三大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建設,組建省環保產業發展集團,打造10家生態工業園區;
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設公益性崗位40萬個左右;
打造15所全國領先的高職院校和100所高水平中職學校;
改造提升120處敬老院,新增護理型床位3萬張;
完善“三孩”配套政策,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務體系,新增托位7萬個以上;
九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再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