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4月3日,在濰縣路19號南院內,剛辦完長桌宴的桌椅還在院內,暗紅色的木質圍廊、地面鋪設長條,配以暗黃色的墻面,整個建筑古色古香。作為青島最大的里院綜合體,濰縣路19號項目在經過修繕后,其南院已對外開放,目前北院已進入裝修收尾階段,預計4月底全面交付,將打造青島最時尚活力的里院商業綜合體。據了解,改造后的濰縣路19號將以新身份“太興里”與市民見面。
(相關資料圖)
古典與潮流融合
站在四方路上,濰縣路19號以此為界,分南北兩院,南院是L形里院,北院是傳統回字型里院。
進入南院的第一進拱券,寬敞的拱券兩側擺放著西紅柿等蔬菜綠植,充滿了生活氣息。穿過拱券進入院內,人們正忙著打理著各自的攤位,這里與院外仿佛兩個世界,一動一靜。
穿過第二進拱券,院內更加安靜,紅漆木廊、石材鋪地、白色墻面,有穿著漢服的小姐姐在此拍寫真,仿佛穿越進民國時期的青島。記者耳邊不時飄來游客們“修得真好”、“這里好有感覺”的感嘆。
再進入到內院,視野豁然開朗,一個偌大廣場將里院與外部鏈接,廣場內的雕塑引來不少游客打卡,廣場一側的NO.19 國際啤酒酒廊為這里增添了時尚潮流的氣息。
酒廊主理人王一民介紹,“19”用青島話說是“要酒”,與產品剛好契合。酒廊里有來自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等國的100多個品種啤酒。有適合男士、女士口感的啤酒,也有經過麥芽發酵的0度啤酒。
王一民介紹裝修完成后,將會有一間房間專門陳列不同國家的啤酒,類似一個小型啤酒博物館。未來還將利用酒廊門口廣場,搭配音樂演藝,將這里打造成氛圍感十足的酒廊。
除廣場內開了酒廊,南院沿街也開了不少商鋪,以餐飲業為主,且既有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興業態,也有符合老人們需求的餐飲類別。
南北兩院合稱“太興里”
北院是回字型里院,北院沿街商鋪外立面已經修繕完成,部分商鋪正在施工,推開正在施工的商鋪店門,工人們正在鋪設地板,據其介紹,只剩這件房間的地板沒有鋪設完成,其余店鋪已完成。
穿過房屋進入走廊,工人們正在回字形院內施工,將裝滿砂石的推車向外運。
記者發展這里走廊外側的乳白色欄桿很有特色,高小明介紹,其實這里的欄桿原本就是這種水泥質乳白色欄桿,他們按照原來的樣貌采用原工藝、原形制對圍欄進行復原。
在用好舊材料的同時,項目團隊還探索傳統建材與新型建材的有機結合,研究改進施工工藝和技術,“針對項目的老舊墻體,采用水洗砂工藝進行修復,歷經十幾道工序,讓加固后的墻體呈現出與原墻體相近的觀感。”指著外墻高小明說。
“你看這個墻上的宣傳標語就是原來的,我們最大限度保留了下來。”指著北院一側外立面上的標語高小明說,記者仔細觀察,由于年代久遠標語已斑駁難辨,隱約可見“金屬材料機械設備”等字樣。還有旁邊的“襯衫廠青島支店”等字樣,都做了保留,“對于這種有年代感的字樣,我們不做干預、原樣保留,留住歷史的韻味。”
高小明介紹,到4月底北院已征收項目預計全部完工,未來南北兩院合稱“太興里”。
據了解,未來,太興里將圍繞“創意美食空間”、“美學社交空間”和“微醺主題街區”三大主題定位,引入一批時尚餐飲、特色酒吧、文創藝術機構,“長”出新業態、帶來新生機、重現國潮范,成為青島最時尚活力的里院商業綜合體。
修舊如舊
“為保證歷史風貌的真實性、完整性,主要采取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最大程度保留原形制,采用原材料、原工藝進行整體修繕,對于墻體原本的木梁、老部件盡可能保留,實在破損比較嚴重的,也會采用同形制的木材進行復原。”項目承建方、中建八局四公司項目負責人高小明告訴記者介紹,這也對維修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
“以石材鋪地為例,在施工過程中,對于石材進行標號,然后逐一收集存放,在建筑主體改造完成后,再進行原位鋪設。”高小明介紹,但由于歷史悠久,部分石材在長久使用過程中已經存在損壞缺失,他們就根據保留下來的石材的樣貌、石質、紋理等進行多方面采購收集,找到與其樣貌、年代感相似的石材,進行鋪設。
除了石條需要修復,木質樓梯更是修復的重點。高小明介紹有一處樓梯由于時間久遠,損壞嚴重,而原來的樓梯比較狹窄,不滿足消防要求,所以他們根據現行規范,重新對樓梯進行改造,采用榫卯工藝、不使用一顆釘子,采用原工藝、原形制對樓梯進行復原。
“此次修繕中,項目結合市級規劃“一棟一策”保護性修繕具體要求,在保證風貌要素的前提下,主要采用改善為主的保護方式,深入發掘青島歷史文化,尊重街區民俗文化及建筑本身在各個歷史年代遺留的信息符號,做好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高小明介紹,為此項目團隊還特別編寫了價值要素保護手冊指導現場施工,這在青島屬于首創性的舉措。結合價值要素保護手冊,項目原有的木梁、木檁條等木結構以及紅瓦、紅磚等,修繕中都進行了最大程度地保留,糟朽嚴重的木結構則采用局部更換、以大改小的方式予以加固。
新青年回歸老城區
隨著老建筑修繕的完成,業態也在不斷完善;而隨著老城區不斷復興,也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此置業投產,在太興里開了“木滋嗒味”菜館的王蕊就是其中之一。
王蕊1987年生人,和老公都是老青島人,“我住在湖南路上,我老公家在北京路上,小時候學校不管飯,中午都在這一塊吃飯,吃遍了這周圍的每一家餐館。”回憶起小時候的情景,王蕊滿是懷念。
工作后,王蕊和父母搬離了老城,結婚后在嶗山買了房子。“其實長大后我們很少回來了,人氣少了就找不到以前的感覺了。”王蕊說,轉機發生在去年年底。
已經做餐飲行業多年的王蕊,和老公在青島已經開了3家本地菜館,正要尋找第四家店址時,聽聞老城在招商,就和老公過來看看。“這里變化太大了,人流量多了許多。”對老城區有著濃濃情懷的王蕊很快就決定將他們的第四家店放在老城區。新變化帶來新氣象,經過逛街里、逛春天各種節慶活動,老城區維持了極高的人流量。
“現在的老城大變樣了,年輕人愿意來逛了,老青島人也想來尋找回憶,來我們店的客人經常是年輕人帶著老人,老人們在這里相互聊天,回憶過去。”
王蕊的婆婆還住在北京路上,距離小店步行只需5分鐘,“這種感覺真好。老城區的安靜讓人著迷,老城區的法國梧桐給人浪漫的感覺,這里的氛圍非常美好。”
美好的感覺讓王蕊萌生了在老城買房的想法。“我們現在每天從嶗山過來路上需要50分鐘,由于孩子也在這邊上學,所以我們在考慮準備在老城買一套房子,在這邊生活。”王蕊說。
有這樣的打算,還基于王蕊對老城的發展充滿信心,記者采訪當天是周一,中午王蕊的店內還是座無虛席。“周末店里的客人更多,希望這種火熱能持續,我們也要做好本地品牌,讓來青島旅游的外地人愛上青島菜。”
“老城區這邊唯一欠缺的就是商業綜合體,但目前也在不斷改善。”王蕊說現在和他有同樣想法的年輕人很多,都希望能找回小時候的感覺。
老居民憶老城
賡續青島城市文脈
在采訪中,一位身著中山裝、頭戴毛呢小帽的老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對問路的路人時常主動上前指路。
老人姓王,今年86歲,是位老青島人,但他卻在濟南生活了近70年。
1955年時年17歲的王老先生從青島港務局調到濟南工作,就在濟南工作生活到現在,但他對青島的感情一直沒變。退休之前經常回來小住,退休后每年都會回來住一個月。
“我老家在高密路4號,征收之前,每年回來我們都住在老房子里,房子征收后,每年回來我就和老伴還有兩個女兒住在天津路上的快捷酒店,感受下老城的變化,也能看看每年必看的中山公園櫻花。”
“這里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在以前想到想不到。”對于近幾年老城的變化王老先生不禁感嘆,“去年由于疫情沒能回來,前年回來的時候還沒有地鐵,今年回來地鐵已經能開到家門口了,簡直是不可思議。”王老先生說,尤其今年回來,老城區變化太大了,“昨晚太興里還有長桌宴,非常有煙火氣,太平路上還有音樂團,那個鼓點打的非常鼓舞人心。讓老青島人非常感慨。”
太興里作為青島最大的里院綜合體,在現存的風貌建筑中,是價值要素最多、保護最完整、元素最齊全的里院群落。修繕后的太興里,聚攏空間活力,激活場地引力,引入許多潮流業態,改變了原本里院陳舊、頹敗的印象。
“太興里的修復,是青島煙火氣的延續,也是城市人文歷史的傳承。”對于城市更新,青島文史專家魯漢如是說。
魯漢介紹,太興里在修繕過程中保持了原本的建筑樣貌,也打造了南面下沉小廣場,擁有了很好的空間設計。“建筑修繕只是老城復興的第一步,也是一大步,但是后續還需很多工作,我們需要賦予里院最具青島特征的元素,賡續青島的城市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