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尹彥鑫
(相關資料圖)
近日,萊西法院成功化解一批涉房屋欠款的群體糾紛,引導開發商與18名業主達成調解,幫助“接盤”爛尾樓的開發商回款,精準發力護航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化。
2011年,萊西某鎮政府招標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并與涉項目建設用地的村民簽訂拆遷安置合同,約定置換房屋后多余面積由被拆遷人補交相應價款。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承建方在完成社區主體建設后無法繼續履行,項目遂被擱置,成了爛尾樓。
為維護被拆遷村民利益,鎮政府一方面接續尋找承建方接手剩余項目,另一方面安撫村民,并將房屋鑰匙交付給村民。但因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嚴重匱乏,房屋始終無法辦理產權登記。
直至2017年,某置業公司承接該項目,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水、燃氣、暖氣接通,建筑物修繕等工作。2021年底,該公司取得小區房地產項目開發經營權證,鎮政府公告全體業主重新與該置業公司簽訂買賣合同,政府不再參與該小區的開發建設。
2022年初,小區完成不動產初始登記,但部分村民及購房者認為該房屋擱置時間過久,不愿支付剩余房款,某置業公司遂訴至法院。
因案件糾紛形成時間較長,事情經過復雜,涉及當事人人數較多,承辦法官在了解案情的第一時間便決定在調解工作上發力,從根源解決雙方矛盾。
承辦法官查閱大量資料,詳細了解房屋現值、企業投入等情況,從交接房屋時間、房款數額的合理性、某置業公司承接案涉項目的風險等多方面開展調解工作,為村民及購房者普法釋理、答疑解惑。
“雖然時隔多年才完成全部建設,但是房屋早就交付并且裝修入住了……”
“交齊房款辦理不動產權登記,這也能更好保障你的利益……”
“開發商承接項目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政府也付出大量努力才盤活了項目……”
承辦法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部分當事人最終與某置業公司達成調解,支付了房屋尾款并順利“領證”。目前,現該系列案件已經以調解方式化解18起,成功幫助企業回款270萬元。同時,有了成熟的先例做樣本,后續案件也在有序辦理中,有效避免了群體性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