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慢性炎癥,近幾年,我國慢性胃炎的患者占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導致慢性胃炎的原因比較多,主要原因包括飲食不規律、免疫力低、用藥不當以及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
有這些情況要小心
不規律的飲食生活習慣:長期吸煙、飲酒、喝濃茶、咖啡;愛吃辛辣刺激、過冷、過熱、過于粗糙的食物。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有些長期口服藥物容易損傷胃黏膜,誘發炎癥,如阿司匹林、洋地黃等。老年人較為常見。
感染:主要是指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
其他:營養不良;有慢性胃炎家族史;胃腸道活動障礙,使膽汁反流等均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誘發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有哪些表現
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輕度胃炎患者可能不會有任何癥狀。但是,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會出現以下多種癥狀,包括:
·消化不良
·胃里有灼燒或啃咬的感覺
·吃了少量食物后感覺飽脹
·惡心和嘔吐
·噯氣
·體重減低
·腹脹
·食欲不振
·上腹部疼痛或不適
·出血,通常只在糜爛性胃炎
·如果胃壁破損,組織暴露于胃酸,這種胃炎就被稱為“糜爛性”胃炎。
需要治療嗎?
藥物治療。若出現明顯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對癥處理,具體用藥需聽從專科醫師指導。例如,出現反酸或胃糜爛、出血,可服用抑酸藥和胃粘膜保護藥;腹脹、惡心、嘔吐者,可服用胃腸動力類藥品。
根除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造成多種胃部疾病的元兇,并且有一定的致癌性,建議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進行規范的殺菌治療;避免亂吃藥對胃黏膜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日常生活戒煙限酒,飲食規律,細嚼慢咽,避免暴飲暴食。
手術。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化生、萎縮及異型增生等病理改變,常被視為胃癌前狀態,可通過胃鏡和病理活檢發現。若有高危癌變風險,可在內鏡下進行手術切除,如胃鏡下粘膜切除或內鏡下粘膜剝脫術,或是外科手術治療。
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消瘦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排除癌變可能。建議中老年人群定期到醫院做胃鏡檢查。
慢性胃炎重在調養。治療時一定要聽從專科醫師的指導,合理用藥,切不可亂吃藥,這樣不僅無法治愈病癥還會傷了胃腸,平時還要調節好日常飲食以及生活習慣。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