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306項重要改革舉措、1000項預期主要成果、共出臺改革文件2428個……在昨天上午召開的北京“回顧‘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系列之全面深化改革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市委改革辦副主任胡雪峰介紹,過去五年,北京啃掉了一批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的硬骨頭,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良好局面。會上透露,今后街道辦常住人口不超過15萬人,本市還將調整街道鄉鎮行政區劃設置。
發布會上,市發改委、住建委、商務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領域改革工作情況。“今后街道辦常住人口不超過15萬人”,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介紹,本市出臺《北京市街道辦事處設立標準(試行)》,充分考慮地域面積、人口規模、人文歷史、街區功能、居民認同等因素,優化調整街道規模,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和水平,適應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
具體來說,今后,首都功能核心區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一般不小于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一般不低于5萬人、不超過10萬人,其他的街道辦事處轄區常住人口不超過15萬人。多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超八成。“十四五”時期,本市還將調整街道鄉鎮行政區劃設置,加快城市化成熟地區鄉鎮向街道辦事處轉制,逐步撤銷地區辦事處,開展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工作,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
社區治理改革方面,李紅兵介紹,本市一方面給社區減負,包括明確社區法定職責34項,市級部門下派到社區的填報表格精簡為7項,社區蓋章證明事項減少到3項,全市社區掛牌從120多塊精簡為15塊,有效改變了“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的現象。另一方面,本市給大社區“瘦身”,具體來說,規定社區規模一般在2000戶6000人,不超過3000戶9000人,規定按照每110戶至150戶居民配置1人的標準配備,每個社區的社工人數不得少于9人。李紅兵透露,目前全市82個5000戶以上的超大社區已有62個完成拆分。
“本市將調整城鄉社區規模設置,對3000戶以上的社區進行優化調整”,李紅兵介紹,在做優社區方面,將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重心下移,完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向社區治理深化的制度機制,將自治單元從社區向小區、院落、樓門、胡同等延伸,推進社區治理落細落小落實。此外,做實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實施社區黨建“領頭雁”工程,健全完善社區專員制度,提升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水平。
亮點
醫療教育
3600多家醫療機構實施醫藥分開
小學、初中就近入學率均超99%
據市委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介紹,過去五年一批具有北京特點的重大改革擦亮了“北京改革”品牌,如在全國率先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了從集聚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又比如,圍繞大氣污染防治,本市聚焦PM2.5污染問題,以“一微克”行動為主線,累計完成近1.2萬家“散亂污”企業分類處置并動態清零,實施最嚴格的機動車排放和油品標準,2020年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52.8%,打贏藍天保衛戰。
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則在全國率先下放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和使用權,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和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形成了120余項全國首創或效果最優的開放創新舉措。
備受老百姓關注的民生領域,也取得了不少改革實效。如醫療領域,在全市3600多所醫療機構全面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取消醫療機構藥品加成銷售機制,推行藥品陽光采購,擠壓藥品價格的虛高空間;教育領域,持續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深化學區制、九年一貫制、集團化辦學等教育體制改革,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小學和初中就近入學率均超過99%。
“‘十四五’時期北京還將緊盯解決突出問題,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推動北京改革繼續走在前列,以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胡雪峰表示。
小區改造
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
需改造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任務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馮可梁介紹,本市將出臺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十四五”規劃并推進實施。明確到“十四五”期末,力爭基本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任務。同時,完善老舊小區改造納入社區治理機制。引入專業化物業管理,加強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補建續繳,健全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推動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向社會化、規范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她給出一組數據,自2017年新一輪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啟動以來,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全市已累計確認了433個項目,涉及小區511個、住宅樓3646棟,居民34萬戶;拆除違法建設、規范物業管理等整治類內容已全面實施;累計開工項目317個、完工項目105個,“特別是2020年,全市努力克服疫情影響,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躍上了新臺階,實現新開工項目220個,涉及261個小區、建筑面積1038萬平方米、居民17萬戶;新完工項目61個,涉及72個小區、建筑面積214萬平方米、居民3.5萬戶,居民滿意度達90%以上”。
截至目前,“十三五”時期列入改造范圍的511個小區,基本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461個小區成立了業委會或物管會,占項目總數的90%以上。
優化營商
本市將放開民間投資領域
為民營企業提供低成本發展空間
據市發改委副主任張艷林介紹,目前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190.5萬戶,從業人員951.7萬人。民營經濟實力正在不斷壯大,發展規模、質量和效益不斷攀升,貢獻了全市四成以上GDP、近五成稅收和七成就業。為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5年來,北京市級出臺的惠及民營企業的政策文件,涉及政務服務、民間投資、金融支持、創新發展、土地及人才政策等各個方面。
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部門和各區梳理出減稅降費、財政貼息、房租減免、融資擔保等方面348個政策文件,以及與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63個疫情防控指引,精準幫扶企業。另外,為進一步為企業提供服務,本市還增設開通了12345企業服務熱線。據悉,企業熱線專席開通以來,共接到企業來電6.9萬件,解決率達90.8%。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將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領域,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交通、水利、醫療、教育、養老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以及老舊小區、商業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人工智能、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開發應用;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合資經營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堅決破除招投標隱性壁壘,不允許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企業設置與業務能力無關的規模門檻和明顯超過招投標項目要求的業績門檻”,張艷林表示,北京還將鼓勵各區有效盤活閑置土地、廠房資源,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低成本發展空間,并研究起草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文件,推動企業家全程參與有關涉企政策制定。
消費升級
探索設立移動餐飲售賣車
智能廂式便利設施及蔬菜直通車
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劉梅英介紹,“十四五”時期,將以新消費引領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激活傳統商業活力,加快培育商業新模式新業態,深入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持續推進跨境電商創新發展,加快協調開展跨境電商進口醫藥產品試點、“網購保稅+線下自提”、B2B出口試點等新模式新業態。
此外,本市還將加強便民商業體系建設,實施社區商業提升行動,啟動數字化成長計劃,培育企業數字化營銷技能;鼓勵發展社區商業新模式,探索設立移動餐飲售賣車、智能廂式便利設施、蔬菜直通車等非固定網點;在有條件的區域,試點開展品牌連鎖便利店“一業一證”。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劉梅英介紹,本市將實施數字賦能商務行動,鼓勵推廣移動菜籃子、無接觸配送等新模式,搭建好服務數字經濟的平臺,在今年服貿會上設置數字服務專區,集中展示科技和信息方面的新技術和新成果。本組文/本報記者 林艷 李澤偉林艷李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