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消費者報廣州訊(記者黃劼)由廣州市黃埔區市場監管局編制的《市場監督管理所作業指南》(以下簡稱《作業指南》)近日開始在當地基層市場監管所使用。《作業指南》以提升基層監管人員履職能力和業務水平為目的,提煉總結試點建設經驗編制而成的,具有業務管理規范化、監管執法標準化和素質提升長效化的特點。
《作業指南》分為黨建篇、業務篇、制度篇3個部分。其中,業務篇包含綜合管理、專業監督管理、重點場所監督管理三大板塊,涵蓋了食品、藥化、計量、特種設備等專業領域,明確各業務監管的檢查內容、檢查標準、法律依據、工作步驟和常見違法行為處理等。同時收錄了投訴舉報處理、注冊登記、行政執法等工作相關的示范文書,統一執法文書和執法程序,便于執法人員在工作中翻閱參考,進一步提升基層所業務管理規范化水平。
在監管執法標準化方面,《作業指南》體現了“一學就會”容易上手、“一紙貫通”節約成本、“一次檢查”便利群眾、“一門全清”打破壁壘、“一個標準”規范工作的“五個一”特色,通過列明各監管領域和各類市場主體的檢查內容與要求,幫助執法人員實現檢查事項一次核查、檢查結果一次告知,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復檢查,確保基層市場監管行為規范化、精細化、標準化,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監管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在重點場所監督管理板塊中,《作業指南》融入“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的市場監管新模式,制定了農貿市場、加油站、冷庫等13個重點場所的多監管領域的檢查方案。如對醫療機構進行檢查時,《作業指南》將同步提供藥品、醫療器械、價格、計量、廣告、特種設備等方面的檢查內容、方法等指引,有效提升監管效率,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打擾。
廣州市黃埔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作業指南》來源于市場監管所一線工作實踐,貼近基層工作實際,不僅統一了業務執法準繩,有效防范行政執法風險,還明晰了各項工作流程及相關法律法規條款,有效解決基層干部“不清不楚、不懂不會、不精不專”問題。同時,該《作業指南》通過梳理崗位職責、核對檢查步驟和法律法規,倒逼干部加強對自身工作的研究,更好地守責盡責,有效規避監管人員在進行多領域監管時可能出現檢查內容遺漏、違法行為被掩蓋等履職風險,將每一名基層市場監管干部打造成全科的“赤腳醫生”,實現一個面孔對外,提高執法公信力,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市場監管所建設規范和經驗,建立基層所素質提升長效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