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
這蘊含兩層深義:第一,更快見效靠消費,消費與投資對拉動經濟的作用存在差異,投資力度更強,但投資往往需要半年或至少3-5個月才能見效,而消費拉動經濟更為直接和快速,尤其是采取一些“非常規”手段,能夠迅速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并且消化過剩產品,實現廠商和流通環節回籠資金。因此,政治局會議的相關表述,反映了在短期盡量縮小損失,加快修復經濟的姿態。
第二,對于消費的政策手段也存在兩方面考慮,包括“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這兩項又存在一些差異,“回補”體現在原先的存量上,需要把“沉沒”的存量彌補回來,而“釋放”則側重增量,這體現在新興消費、軟性消費、隱性消費上。
汽車與房地產:邊際寬松是必然選擇
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代表的實物消費為例,可分為必需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兩類,往往一提到刺激消費,容易聚焦在汽車、房地產等耐用消費品上。的確,在不發生疫情等異常沖擊的前提下,這是相對合理的刺激方式。而以糧油食品、日用品為代表的必需消費品具有支出剛性,短期難以被刺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與汽車及房地產相關商品零售
注:汽車相關包括汽車零售、石油及制品;房地產相關包括家具、家電、建材。
因此,毫無疑問,面對疫情沖擊,需要汽車和房地產相關政策的松動,予以帶動消費,為消費回補提供助力。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地方也確實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
例如對汽車方面,廣東某市提出了“車主憑舊車售賣發票或汽車報廢注銷證明購買新車,每輛給予3000元補助”,“對同一消費者一次性購買5臺及以上的大、中、重型客運、載貨汽車(車輛單價不少于50萬元),每輛車給予5000元補助”,“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車,每輛給予2000元補助”等措施。
在房地產方面,中部某省也提出了“階段性加大信貸支持”,“對符合按揭貸款條件的購房人做到應貸盡貸。支持有條件的機構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疫情管控期間采取網絡申請,在線審核,視頻驗證等方式,保障疫情防控一線響應期間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有序發放”等措施。
因此,短期應對疫情沖擊以及上半年的財政收支缺口,地方政府對汽車和房地產市場都存在松動的積極性。但現階段汽車和房地產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尚停留在“供給側”,而對促進消費回補而言,“供給側”政策往往耗時較長,因此,需要通過其他“非常規”的“需求側”政策,加快見效。
非常時期需要非常規手段:消費券
當前可能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在疫情防控期間,很多餐飲住宿、旅游教育,都是完全“沉沒”的損失,沒有辦法彌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手段可以回補。這些手段在經濟正常運行時期,并不具備使用的必要性。但在現階段,疫情對消費產生的劇烈沖擊,需要靠“非常規”手段發揮定向作用。
目前看來,能發揮該作用的工具就是“消費券”,由政府部門發放,以財政收入為背書,給居民類現金補貼。會產生兩方面好處,第一,可以設定用途,對特定行業形成拉動,刺激特定行業的消費回補,并且在總量上能夠實現消費回升。第二,可以設定使用范圍,特別是發放給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群體,通過提供補貼,彌補因疫情影響導致的收入下滑,保障基本生活。
發行“消費券”形成消費回補的循環,并非獨創,而是成熟做法。如1999年,日本政府為應對泡沫經濟和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向15歲以上65歲以下以及弱勢群體發放“地域振興券”,發放總額達到6194億日元(每人2萬日元,約合1500元人民幣)。
在2009年,我國臺灣地區為緩解島內經濟困局,兩次發放總計857億元新臺幣(人均3600元新臺幣,約合738元人民幣)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對刺激消費作用也非常明顯。
“消費券”作為社會救濟的工具,經驗也非常成熟。例如美國早在上世紀30年代末就開始向困難群體發放食品券,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可以使用食品券購買食物。
國內也有消費券的發放案例,背景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從2008年7月的23.3%,斷崖式回落至2009年2月的11.6%。在此背景下,四川成都率先探索“消費券”,2008年12月11日,成都市宣布,對登記在冊的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城鄉重點優撫對象等三類人員約37.91 萬人,每人發放等值100元人民幣的消費券。
隨后,杭州市連續兩次發放消費券。第一次在2009年1月春節前夕,由市、區財政各出資5000 萬元建立消費券專項資金。發放對象為市、區兩級持證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企業退休職工,本級注冊在內的小學、初中、高中生。尤其是困難家庭、企業退休職工等低收入人群,抵御危機的能力最弱,使用消費券既可以購買生活必需品,也可以購買家電、手機等用品,還可以用來支付旅游、文化、體育健身等費用。
2009年3月,杭州第二次發放消費券,涉及的消費種類和使用范圍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餐飲娛樂、社會服務、商貿服務等行業,被納入消費券使用范圍。據杭州市財政局統計,可接受消費券的商家和教育培訓機構共有2766家,其中商貿類達1886家。
2009年杭州市消費券發放類型和實際總金額
消費券發放后,居民消費熱情快速釋放,出現明顯的短期刺激效果。可以從杭州與全國社零增速來觀察,在發放之前杭州社零增速的回落幅度遠超過全國,這也表明杭州消費受沖擊的程度更大。在2009年3月增速見底后,社零增速明顯反彈,且遠超全國水平,這可以說明消費券具有明顯的短期刺激效果。
同時,根據杭州市貿易局對杭州第一期消費券的跟蹤統計顯示,2041萬元的消費券帶動了4207萬元的消費額,拉動擴大效應為2.06倍,在家電產品上更是高達5.4倍。與旅游相關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09年7 月26 日,杭州市旅游委員會共回收旅游消費券883607張,直接消費總金額4605萬元。據抽樣分析,平均每張10元的旅游消費券,可以拉動289.45元的旅游消費,乘數效應非常明顯。
消費券刺激下的杭州社零增速迅速反彈
消費券的爭議及優化措施
當然,對使用消費券也存在爭議。如認為消費券存在短期透支、偏重零售業、傳導鏈條過長以及在部分國家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個人認為,在當前受疫情沖擊的背景下,上述爭議與消費券可能發揮的實際效果相比,并非不能容忍,而且采取合理方式完全可以規避。
第一,對短期透支消費的爭議?,F階段,由于疫情的沖擊,導致前期的消費被嚴重壓縮,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以餐飲消費為代表,通過消費券能夠帶動餐飲消費的增量,完全可以刺激“多消費”,以對前期損失進行回補;另一方面,是以教育、文化、旅游為代表,既然被壓縮了,就未必存在透支問題,可以利用消費券,重新激發前期被壓制的消費欲望。
第二,對偏重零售業的爭議。此前存在對消費券的爭議,認為最直接的受益對象是零售業。而這個爭議在當下更是發放消費券的理由,尤其是餐飲、旅游、住宿、服裝等領域正是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行業。根據前期發放調研問卷的結果顯示,批發零售業、文化旅游業、餐飲住宿業對于未來恢復的信心尤為不足,只有略超10%的餐飲住宿業,認為能在3月底之前恢復正常經營。
認為在3月底之前能夠恢復正常經營的企業數量占比
第三,傳導鏈條過長的爭議。也許十年前存在這樣的爭議,認為為了防止冒領,必須有專人負責核實公民資料,負責發放,尤其是人員的頻繁流動導致難以針對性發放。但現階段這個問題完全能夠得到解決,通過支付寶和微信的支付方式,完全可以發放虛擬的消費券,將“消費券”定點發送到居民手中。
第四,在某些國家效果不明顯的爭議。這主要是在討論日本當年的做法,當年發放“地域振興券”時,存在設計上的一些瑕疵,導致消費券最終轉化為居民儲蓄,而非實際消費,這通過合理設計完全可以規避。
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