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晴高溫天氣,開州區大進鎮楊柳村的中藥材受影響不小,唯獨無土栽培的天麻長勢依然良好。
“天麻的生長適溫為10-25℃生長,溫度一旦達到30℃就會停止生長。無土栽培的天麻,可以人為控制溫度。”袁建民一邊輕輕地刨開覆蓋在天麻上的腐殖土,一邊耐心細致地向記者介紹。
袁建民2010年開始種植中藥材,經過10多年的發展,他種植的中藥材面積達1500畝,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藥材圓了致富夢
1985年,家住紫水鄉龍茶村7組的袁建民高中畢業,成績優異的他,盡管憧憬走出大山,但由于家庭貧困,他不得不放棄夢想,回家務農。跟著父母種田挖地。原本他的人生軌跡就像祖祖輩輩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這種日子讓他難以忍受,一家人沒日沒夜地勞作也只是勉強解決溫飽而已,他一直希望擺脫貧困,闖出一番事業。
1994年,機會終于來了,本村有幾個做中藥材生意的鄉親,在四川達州、通江等地收購杜仲皮、陳皮等中藥材,再回開州銷售,一年能掙2萬多元。
“那個時候交通不發達,本地中藥材匱乏。我覺得是個好機會,既解決市場需求,又能賺錢。”袁建民說,他有一個初中同學也是做中藥材生意的,于是他硬著頭皮找父母要了500元本錢,跟著同學開始涉足中藥材行業。
看著容易,做著難。盡管袁建民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掌握了很多關于中藥材的知識,這500元仍打了水漂。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不服輸的他,瞞著父母向親戚朋友借了1000元,又做起了中藥材生意。他吸取教訓,多家比較,最終挑選出物美價廉的中藥材。那一年,他從四川達州收購的1萬斤杜仲葉,運回開州銷售,賺取1000元,他高興了好幾天。
從那以后,袁建民似乎打開了財富之門,在中藥材行業做得順風順水,也賺得盆滿缽滿,十年時間,他掙了100萬元。
閑置地變“金土地”
“小袁,你一年四季在外面奔波勞碌,盡管掙了錢,但親情疏遠了。你可以在家鄉種中藥材,既能賺錢又可以天天與家人在一起,豈不兩全其美。”紫水鄉龍茶村黨支部書記詹世祿每次看到袁建民,就建議他回鄉發展中藥材。
“哪來的土地呢?”“村里有200畝閑置地,你先種,種出成效來了,再給流轉費。”詹世祿的建議,讓袁建民動了心。說干就干,2010年,他與村民簽訂了土地租用協議,并一次性支付了16年的土地流轉費。
袁建民足足花了1個月時間,耗資10多萬元,對土地進行開荒、修耕作便道、修公路等。閑置地整治好后,他種植了桔梗、茯苓等中藥材,但由于缺乏中藥材種植經驗,投資全部打了水漂。他只好再次前往四川達州、漢中、巴中和云南寶昌等地,學習藥材種植技術。次年,他種植的桔梗、茯苓喜獲豐收。種植經驗日漸豐富的袁建民開始擴大種植規模、增加藥材品種。如今,他種植的中藥材面積達1500畝,不僅遍及紫水鄉華興村、雄鷹村、白樂村,還輻射到大進鎮關坪村、楊柳村等地,種植的中藥材種類有桔梗、天麻、百合、茯苓等。由袁建民牽頭成立的重慶開州龍茶山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我從袁總種植中藥材開始,就一直在他這里務工。這10多年時間,我掙了幾十萬元的務工費。同時還掌握了桔梗、茯苓等藥材種植技術,自己也種植了一些,又為我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他是我們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紫水鄉龍茶村8組村民梁尤全說。
種出共富新希望
“我每年都要送年輕人到全國各地學習,學習機械化操作、新品種栽培技術和新的加工技術。合作社里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他們都持有新型農民職業證書。”袁建民說,這些年,他已培育了20多名新型農民,他們不僅有文化、懂技術,還會經營。
為了提高效率,2015年,袁建民決定采用機械化耕作,他購置了運糞灌車、拖拉機、旋耕機、起壟機、除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機械設備。有這些機械設備,還得需要有人會操作,剛開始袁建民自己操作,但由于中藥材種植面積大,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于是他面向社會高薪聘請機械操作員。但他認為這不是長遠之計。必須在員工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的人,于是,他每年都要拿出一筆錢,送員工外出學習。
另外,他還延長產業鏈條,搞中藥材加工、種子研發等,并與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市農科院、市中藥材研究院、三峽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形成“產、學、研、推、繁、旅”為一體的技術集成體系。如今,袁建民的專業合作社有固定員工50人。
“拼搏是有回報的,奮斗是幸福的。我們專業合作社還建成了200畝產業試驗基地,開展試驗示范多品種、多模式等生態輕簡栽培技術,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技術。”袁建民說,2019年在大進鎮楊柳村發展的天麻無土栽培項目,就是與重慶中醫藥研究院合作的試驗項目。天麻無土栽培不僅方法簡單,而且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通過3年的培育,已成為西南片區最大的天麻無土栽培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