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0 年中國暫停澳煤通關,其背后蘊含獨特的時代背景。在延續“十三五”時期進口煤管控措施的基礎上,當時中國限制進口煤通關既有助于減少劣質煤進口和消費、推進雙碳長期目標,也有助于穩定國內煤炭市場、防止低價進口煤對國內市場造成沖擊。
中澳煤炭貿易暫停后,兩國煤炭貿易格局均發生演變。中國增加了對印尼、俄羅斯、蒙古等國煤炭進口以彌補澳煤缺口,但仍面臨顯著的進口高卡煤資源不足問題。澳大利亞一度受到中國暫停進口煤炭的沖擊,但能源品牛市行情下,原本出口中國的煤炭市場份額被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瓜分。
今年中澳外交關系逐步破冰,引發市場對恢復澳洲進口的猜想。能源安全和緩解通脹仍是各國核心關注,我國煤炭保供壓力仍大,而澳煤性價比優勢凸顯,恰逢中澳最高領導人會晤,市場對中澳煤炭貿易恢復的預期升溫。
中澳煤炭貿易存在恢復的可能,但目前兩國并無迫切推進的必要,仍需觀察外交進展。煤炭貿易也不是中澳兩國外交的核心問題,兩國均無迫切推進煤炭貿易恢復的必要,因此仍需觀察更多的外交動態。此外,商品貿易物流的恢復和重建也需要更多的接觸和時間,非一日之功。
若中澳煤炭貿易恢復,粗略估計可能給中國帶來約 1000-3000 萬噸/年的新增進口,同時降低進口煤綜合成本,緩解國內煤炭緊張。對于其他澳煤進口國而言,在澳煤出口總量沒有增長的前提下,澳煤出口流向的切換意味著競爭的加劇和存量博弈,購買力較弱的國家可能需要擴寬采購來源和增加本國生產。
風險因素:地緣政治、外交因素、經濟衰退或恢復、國內外能源政策。
(文章來源:中信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