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6月13日,由重慶文學院、重慶市地質作家協會共同主辦,重慶市地質礦產集團一三六地礦公司承辦的“重慶自然文學研討會”舉行。近30名川渝作家詩人齊聚一堂,圍繞自然文學、生態文學與傳統抒情文學的區別,以及自然與人的關系等展開了熱烈探討。
重慶市作協主席冉冉表示,此次研討會是學習貫徹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的體現。她希望作家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樹立大時代觀、大歷史觀,敏銳捕捉新的事物,新的經驗,新的感知,用心用情抒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美麗重慶,做生態文明建設的書寫者,做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者踐行者,創作出更多體現時代特征、中國氣派、重慶韻味的精品力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國作協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全委會委員蔣宜茂稱,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患的。大自然、原生態是文學藝術天然的寶藏寶庫。作家的一項天然使命,就是自覺地深入了解自然深刻理解自然,深情書寫自然,多出精品力作。
“生態文學和其他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區別是,生態文學是以自覺的生態意識,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學,強調人的責任、擔當和使命。生態文學關注的不是自然本身,也不是自然背景中的人,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慶市作協副主席、重慶文學院副院長張兵表示。
在重慶市作協副主席、西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蔣登科看來,農耕文明基本都是自然文學,擺脫人類中心主義,人與自然相互尊重、和諧共生,不可以人與自然沖突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自然文學才有希望。
“美麗的大自然就是對我們心靈最有營養的文學厚土。”中國作協會員、萬州區作協主席文猛說,“當我們把心思放在自然之中,草會說話,山會說話,河會說話,鳥會說話,我們與自然有滔滔不絕的話題,走進它們,就可以聽見它們的聲音和我們自己的聲音,天人合一,這是自然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隔著玻璃,戴著面紗,捂著鼻子,你是走不進自然的世界的。”(重慶日報客戶端 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