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高于一切,責任重于泰山。適逢全國第21個“安全生產月”,為進一步提升項目安全管理水平,關心關愛工人生命健康安全,中鐵十局蘇州南湖路項目部全方位筑牢安全生產防線,人性化管服彰顯企業關懷,為工人健康保駕護航。
“互聯網+安全管控”
頂著烈日走進南湖路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休息室里坐滿了工人,室內空調、茶水、座椅等設施一應俱全,休息室一角循環播放著安全警示教育的動畫視頻,幾位正在休息的工人看得津津有味。
項目安全總監王翔宇介紹,現場設置專門休息室,不僅能讓工人在正午時候避避日頭,也能起到現場安全教育新形式、常態化開展的作用。工人安全意識淡漠,厭煩了管理人員“說教式”的安全教育,這種休息室“露天電影”式的安全教育培訓反倒更能被人接受,不知不覺中安全理念已潛移默化至每一位工人心中,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同時,項目部將“人、機、物”的管理與二維碼深度結合,把安全技術交底、安全操作規程等內容制作成二維碼張貼在施工現場,可供隨時隨地掃描學習,方便快捷,王翔宇指著休息室外墻上貼著的二維碼說。
除此之外,項目配備了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無人機巡查系統,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強化現場安全隱患管控。點開系統配套的專用APP,現場各重點工點實時畫面一覽無余,工人的不規范作業、設備運行可能出現的隱患、現場施工進度等在這個系統上一眼就能看到,非常方便,完全可以做到“即時拍、及時改”,現場管理人員丁國慶表示。
“運用BIM技術結合外部設備,對工人進行可視化安全技術交底,安全管理人員身臨其境更容易發現施工現場安全風險源,及時細化和補充施工方案”,他補充道。
鋼筋棚里的空調
夏季高溫即將來襲,又到了一年中工人們最難熬時候。盛夏三伏天,蘇州室外30多度的氣溫基本是常態,而此時的鋼筋棚最高可達到50度。用現場工人的話說:廠子里就像火爐一樣,人都要烤焦了。當然,工人所描述的情況已經是過去時了。
現如今再走進南湖路項目鋼筋加工棚,雖然依舊有些悶熱,但較之以前的確是有了質的變化。項目經理王育指著棚內的空調和鼓風機介紹道,考慮到工人的健康安全,我們專門在廠里安裝了20余臺空調、30余臺鼓風機,全部運行后,室內溫度大概能降到30度出頭,畢竟是臨時工程,能做到這樣已經不容易了。空調這一尋常電器現如今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家庭生活、企業辦公的必備,但在工地鋼筋棚內安裝空調,中鐵十局南湖路項目在蘇州首開先河。
此外,在暑期定時定點為工人送冰鎮綠豆湯、各類防暑降溫藥品、礦泉水等物品助工人消暑解渴的基礎上,項目部還在工人生活區裝配24小時保供熱水器,每間宿舍配備空調,并定點配置飲水機等后勤保障設施,確保勞累一天的工人能洗上熱水澡,睡上清涼覺。
空氣中的“健康指數”
在南湖路項目施工現場,一塊矗立的電子屏格外醒目,屏幕上顯示著“揚塵噪音檢測系統”大號紅色字樣,實時檢測現場噪音、溫度、風向、PM2.5、PM10等數據。
項目副經理孔維偉表示,施工現場揚塵、噪音等不僅是影響文明施工的重要因素,也是危害工人健康安全的直接危險源之一。為了進一步改善工人的作業環境,推進平安工地、品質工程建設,我們專門配備了4臺灑水車并在現場外圍圍擋上每間隔4米安裝了噴淋系統,全天候對現場進行灑水、噴淋除塵。同時嚴格落實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即建筑施工現場100%圍擋;工地主要路面100%硬化;工地裸土100%覆蓋;100%灑水降塵濕法作業;出入車輛100%沖洗;建筑垃圾100%密閉運輸。談到現場文明施工,孔維偉如數家珍。
上門采集、便民服務
經歷了近三個月的疫情封控,蘇州的疫情防控直到端午節前夕才算有所緩和,但作為人員密集型、流動大的建筑施工行業,南湖路項目部絲毫不敢放松警惕,依舊保持著疫情防控機制常態化運轉。“這不僅是我們肩上的‘政治責任’,也是對手下工人兄弟的生命健康負責”,項目黨支部書記劉奕惠如是說。
項目部嚴格實施封閉式管理,堅持“兩點一線”,做到“一門一崗”24小時值守。對現場及生產、生活區等重點區域進行全方位消毒,設置突發情況疫情防控隔離點,配齊配足消毒液、醫用口罩等防疫物資。為減少人員流動頻次,我們主動與專業檢測機構溝通協商,采取定時定點“上門服務”方式為工人進行核酸檢測,既降低了工人因流動被感染的風險,也避免了外出核酸檢測排隊時間較長造成誤工,劉奕惠介紹。(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通訊員 胡文濤 張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