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城市更綠更宜居
(資料圖片)
綠色、干凈、優美、清新的人居環境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環境建設不斷加強,城市綠化生態空間不斷優化,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大眾認可和倡導踐行,城市環境更加優美宜居。
2020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2.1%,比2012年提高2.5個百分點;建成區綠地率為38.2%,提高2.5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8平方米,增長20.5%。2021年,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94.2%,比2013年提高2.9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推動城市綠化工作,大力拓展城市生態空間,著力打造“公園里的城市”,生態空間“量質齊升”,市容景觀“增品提質”,綠色逐步成為城市最動人的底色、最溫暖的亮色。
市民綠色獲得感不斷增強
夏末秋初,穿行在北京的街頭巷尾,綠樹繁花不間斷映入眼簾,就像看著一幀幀由頂級攝影大師所拍攝的照片,讓人流連忘返。
難以想象,“寸土寸金”的北京10多年前還常常沙塵暴肆虐,僅在10年時間里就增加了200多萬畝森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陸續開展了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打造以大尺度近自然森林為主、綠色廊道相互聯通的森林生態系統,工程累計增綠219萬畝,栽下各類樹木1.03億株,打造了朝陽溫榆河公園、南苑森林濕地等一批綠色生態打卡地,增強了優良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城市森林、濱河步道……這些年,北京城區居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家門口的戶外休閑空間越來越多了。
“你看北京現在的環境多好啊,出門就是公園,鍛煉身體也方便,這樣的日子太幸福了。”一位在北京西城區營城建都濱水綠道公園遛彎的大媽高興地對《法治日報》記者說。
近年來,北京持續增加市民身邊的綠色休閑空間,提高綠色惠民水平。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各類公園1050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8%,首都市民的綠色獲得感不斷增強。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首都綠色基底不斷夯實,北京市以森林健康經營為抓手,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科學撫育,讓北京的森林成為穩定、優質的“碳庫”。據測算,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地綠地生態系統年碳匯能力達到880萬噸,相當于中和了北京293萬輛私家車1年的碳排放,為北京率先打造“近零”碳排放城市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市已經建成79處自然保護地,使90%以上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保持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雙增長”,增幅居全球首位;人工林保存面積為13.14億畝,穩居世界首位。中國為全球貢獻了約1/4的新增森林面積,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價“中國造林,全球受益”。
法治為綠色生態發展保駕護航
其實,不僅僅是北京。
30歲出頭的趙先生,家鄉在陜西省西安市,上大學、工作都在北京。10多年來往返于這兩座北方城市,趙先生切身感受到巨大變化:風沙少了、霧霾輕了、綠樹多了。
近年來,西安市推進綠色發展,“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大保衛戰成效顯著。
看山,以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專項整治為契機,西安市健全保護制度、擴大治理維度,當好秦嶺生態衛士。2020年,西安市徹底完成秦嶺違建別墅專項整治及后續任務,恢復生態2672畝,秦嶺范圍50座小水電站和112座礦山全部關閉退出,秦嶺隨之進入生態常態化保護階段。
看水,西安市通過3年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以黃河流域最高分的成績,通過國家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驗收。“東有浐灞廣運潭,西有灃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漢城湖,中有明清護城河”構筑城市水系新格局。西安,千百年前的“八水繞長安”盛景可期。
西安青山綠水的城市生態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近年來,西安市連續修訂出臺《西安市水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同時,通過地方立法將每年的2月15日設立為“西安生態日”,標志著千年古都“生態自覺”提升。
“法治是保障綠色發展的堅強柱石,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教授說。
綠色低碳成全民行動
今年5月底的一個清晨,記者來到安徽省滁州市明湖濕地生態公園。這個“網紅打卡地”如今波光瀲滟、碧水長天,一片綠意盎然,清風拂過裹挾著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誰能想到,它曾經是地勢低洼易澇的一塊“廢地”。
從2015年到2021年,滁州市政府提升建設標準,著力打造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據明湖建設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4月,明湖幸福河湖項目作為全國首批7個幸福河湖試點項目之一、安徽省唯一一個試點,已通過省級驗收,完成從城郊洼地到湖泊生態修復全國樣板的華麗蛻變。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于城市綠色發展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有序推進和垃圾處理能力的提高。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地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全面啟動,截至2021年底,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26.39萬個居民小區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自2013年全國開展光盤行動以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氛圍逐步形成,反食品浪費法的出臺更是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光盤行動掀起熱潮。一次性用品逐漸減少,“最嚴限塑令”實施以來,環保布袋、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得到廣泛使用。無紙化辦公、關燈一小時、少開一天車、空調調高一度等綠色低碳行為逐漸從宣傳標語變成全民行動。
2022年11月,住建部印發“關于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通過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力爭用兩年左右時間,深入探索提高城市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的方法和舉措,在部分城市建立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進城市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市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已經是越來越得到普遍認可的共識。“讓綠色成就‘金山銀山’,讓我們的家園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是幸福回饋的本源。”藍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