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智慧矯正”平臺,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社區矯正中心工作人員劉繼燕足不出戶就能遠程查看各個鄉鎮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情況,結合掌握社區矯正對象的生活及思想狀況,時刻“在線”關注對社區矯正對象動態跟蹤、無縫監管,有效預防脫管和漏管,并及時開展幫扶。
借助科技手段,對社區矯正對象實現從“管得住”到“矯得好”,是宜春大力推進司法所標準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宜春市司法局局長喻川對《法治日報》記者說,近年來該市堅持把司法所規范化建設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設定司法所建設規范指標,明確路徑,久久為功,推動一大批司法所成為法治建設的前沿陣地、公共法律服務的優質平臺、服務振興發展的戰斗堡壘,為開創新時代司法行政基層工作新局面奠定堅實基礎。
(資料圖片)
優化體制提供有力支撐
宜春市司法局嚴格按照司法部《司法所外觀標識規范》要求,統一形象識別系統,逐步將司法所全部建成相對獨立、臨街落地、功能科學、布局合理、方便群眾的“法治窗口”,確保“門好認、事好辦”。截至今年7月,全市189個基層司法所全部完成形象識別系統向“國標”升級,所有司法所辦公用房均滿足業務工作功能需要。
“全面加強司法所規范化建設,不僅要搞好硬件建設,更要提升業務能力、服務水平等‘軟實力’。”喻川告訴記者,宜春市司法局不斷優化司法所管理體制,全面理順司法所由縣(市、區)司法局和鄉鎮(街道)雙重管理、以縣(市、區)司法局為主的管理體制,實現“人員編制、業務工作、經費設備”由縣(市、區)司法局直接管理,并推動司法所建制規格為副科級,所長列席鄉鎮(街道)黨政辦公會,打通全市司法所管理體制的關鍵環節。
“管理體制進一步優化,有效解決了司法所運行過程中‘看得見管不著’和‘管得著看不見’的問題,提高了司法所服務人民群眾、服務中心工作、服務法治建設的能力。”喻川表示。
配齊人員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司法所人員培訓,是宜春市司法局強化隊伍建設的一項有效措施。此外,該局接續組織實施了“立戶列編”“五好司法所創建”和“司法所規范化建設提檔升級”等事關司法所長遠發展的工作規劃,扎實推進全市司法所建設工作穩步提升、穩中向好,形成了全市司法所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強優兼具的良好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全市現有立戶列編司法所189個,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該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招聘公益崗位等方式為司法所至少配備兩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和1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作為輔助人員,確保每個司法所不低于5名工作人員。目前,全市司法所工作人員由591人增加到953人。
與此同時,該局積極推動機關干部下沉司法所蹲點和掛職鍛煉,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干部成長成才。
“這些司法機關干部扎根基層,面向群眾,擔負著傳遞社情民意、宣傳法律政策、調解矛盾糾紛、維護和諧穩定的重任,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宜春市司法局三級調研員鮑水云說。
創新舉措提供有力引擎
宜春市司法局近年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抓好抓實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只進一扇門”改革,積極構建完善大調解格局,加強風險研判和源頭治理,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全市年均化解矛盾糾紛3萬余件。
實踐中,結合司法所規范化建設,該局不斷創新和豐富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載體,創建了“百姓評理說事點”“母舅坐上”“老支書調解”“溫湯媽媽調解室”等一批符合本鄉鎮特色的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品牌,不斷推動人民調解工作向本地化、精細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同時,依托司法所建成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著力推進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均等化、平臺建設一體化、服務供給精準化、滿足需求多元化,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業務需求指引。
喻川表示,下一步,宜春市司法局將繼續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建設,緊扣基層法律顧問、決策合法性審查、行政執法監督協調等工作,有力發揮基層治理排頭兵作用,讓村級組織更加健全,基層民主規范有序,不斷為平安宜春、法治宜春建設積極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