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兩級法院加大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力度,拓展訴訟服務功能,優化訴訟服務措施,創新訴訟服務機制,從細節抓起、從點滴做起,立足訴訟服務“小窗口”,實現司法為民“大服務”,努力打造職工群眾滿意的訴訟服務中心。
改造服務場所
“法院的服務真是周到!進門就有人引導,每個環節都很順暢,一會兒就把問題解決了……”在導訴員的幫助下,當事人王某在哈密墾區人民法院不到半天就完成立案,并進行了訴前調解。
(資料圖片)
在訴訟服務中心建設中,十三師兩級法院堅持把最好的場所、最優質的服務提供給群眾,推進訴訟服務中心轉型升級,采用開放式、窗口式綜合服務大廳,設立案登記、申訴審查、信訪接待、查詢咨詢四個服務窗口,融合材料收轉、排期送達、訴前調解、判后答疑等八大功能,整合場地資源,在原有立案大廳基礎上,建立了訴前調解室、速裁組等,實現了“一站式”訴訟服務和“一站式”多元解紛,讓當事人“走進一個廳,事務全辦清”。
創新便民舉措
“法官,我們7個人很想找銀行協商,但是除了周末很難湊齊,怎么辦?”借款人葛某主動打電話給法院。“那就約到周末開庭”,法官毫不猶豫地回答。近日,十三師中級人民法院在周末開庭審理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上訴案件,雙方當事人當庭達成調解協議。
為減輕當事人的訴累,十三師兩級法院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把司法為民理念融入訴訟服務中,創新開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措施。一是文明服務“五個一”,即一個笑臉、一句問候、一杯熱水、一把椅子、一次性告知。二是電話預約立案,積極提供立案咨詢服務,讓當事人少跑路、快立案,減少訴累,提高當日立案率。三是開通綠色通道,設立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綠色通道,設立優化營商環境中小企業綠色通道,積極回應不同群體司法需求。四是八小時外訴訟服務。根據當事人申請,在節假日、午間、夜間等工作時間之外,開展立案、送達、調解等訴訟服務,以自身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度。
優化辦事流程
近段時間,劉律師明顯感覺在十三師法院辦理業務越來越快了,“很多環節可以自助辦理,在網上就能直接立案、繳費甚至查閱卷宗,真是太方便了!”
今年以來,十三師兩級法院共完成網上立案183件,完成網上保全131件,充分運用律師服務和“一碼通”平臺,實現快速通行、高效辦事、網上閱卷。依托集約送達平臺,對案件實現郵寄送達、公告送達一日完成,解決傳統公告郵寄送達“周轉慢”問題。適用在線調解、網上開庭,解決當事人因路途遙遠不能到庭的問題。目前,十三師兩級法院電子送達率超過了80%,適用互聯網法庭占比超過43%,實現掃碼繳費100%。
助力審判提速
“真快啊,沒想到案件轉入速裁程序才一天,就拿到判決書了!”趙某高興地說。他的勞務合同糾紛案進入立案程序后,因案情簡單,便分流至速裁團隊進行審理,征求當事人雙方意見后,法官當天開庭,并且當庭宣判。
十三師兩級法院將多元調解與速裁進行無縫銜接,對于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雙方當事人爭議不大的民間借貸、買賣合同、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簡易民商事案件,先依托多元化解糾紛機制進行訴前調解,調解成功的案件當事人可以選擇自動履行或申請司法確認,調解不成的案件及時轉入速裁程序快速審理,對不宜速裁的案件則轉到審判庭審理。
推動“關口前移”
某團場因打藥問題導致楊某等人種植的葡萄減產,連隊聯合團場綜治中心進行調解,最終在法院提前參與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進行了司法確認。
十三師兩級法院立足弘揚“楓橋經驗”,堅持從源頭上提前介入,充分借助團場有關部門以及社區、連隊、學校、醫院、物業等基層組織力量,依托團場黨員干部“窗口延伸服務、主動接訪服務、一線駐區服務”、“4+1”一線工作法等工作機制,拓寬多元解紛渠道,推動矛盾糾紛從源頭上實現就地化解。加快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將轄區21個基層自治組織調解點、17個特邀調解組織以及37名人民調解員納入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今年以來,十三師兩級法院與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門簽訂聯合調解協議,通過訴調對接、行業調解等途徑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