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空軍航空兵某團無人機大隊大隊長李陽的成長軌跡,與無人機奮飛的航跡深度契合。
身為全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一員,李陽經歷了換裝改裝、融入體系、任務淬煉等重重考驗。“我們是天空之眼,是尖刀利刃,是探路先鋒。”李陽這樣定義自己的使命責任。
(相關資料圖)
李陽以優異成績招飛入伍,在航校表現出色。畢業時在飛多種機型或改地面參謀多種選擇中,他毅然選擇了飛無人機。
從飛有人機到飛無人機,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駕駛殲擊機是用身心去感知飛行態勢,操控無人機是用大腦去構建戰場。隔著屏幕、隔著數據、隔著千里,要處理信息傳輸的延時,實現人機合一,新手往往有一種失控感。
李陽從無人機裝備理論學起,從基本操作練起,技戰術水平提高很快,不到兩年就完成兩型無人機改裝。
他常對飛行員說:“飛無人機講究心眼相通,只有用心飛,才能飛得好。”
然而,“飛得好”還不夠,必須要“打得贏”。大隊主動擴大聯訓“朋友圈”,上門請教、請兵聯訓,與殲擊機、預警機、地導、雷達、遠火協同訓練,學會用不同視角看問題。
在一場多機型合同戰術訓練中,承擔偵察任務的李陽配合一架殲轟機對目標實施打擊。彈藥從機翼下傾瀉而出,可目標并未被完全消滅。
正當眾人遺憾之際,沒想到上級命令無人機立即補充打擊。緊急受命,李陽操控無人機迅速調轉航向,建立攻擊航線,發射導彈精準“補刀”,將目標徹底摧毀。
來不及慶祝,回到大隊后,李陽對無人機“預先偵察—監視回傳—效果評估—補充打擊”全流程使用機制進行了完善。
那年,李陽奉命執行某項精準打擊試驗任務。由于地形和氣象影響,對飛機和彈藥性能把握提出更高要求。為了打得精準,他對地形地貌做了深入研究,不僅查閱相關資料,還深入一線進行靶場勘測,完善數據信息,制定相應戰術戰法。
任務中,李陽和搭檔鄧亞書密切配合,操控飛機爬升到指定高度,優選陣位、細致搜索、鎖定目標,抓住轉瞬即逝的發射窗口,精準命中目標。
打擊完成后,李陽再次和戰友深入靶場,頂著烈日繞靶場走了幾個來回,在關鍵點位逐一記錄目標特征、標定航路點等信息。
帶著鮮活資料回到駐地,李陽第一時間與任務規劃組展開協同。經過精細計算,多個行動細節敲定,一些可能出現的特情也預置了處置方案。
這次任務,創造了在高空臨界值發射導彈、地照小目標精準打擊兩項紀錄,驗證了該型無人機某復雜地域打擊高價值目標的實戰能力。
“無人機是新質力量,就是要重新定義戰場,打破條條框框,敢想敢干。”這是李陽對創新的理解。
一次聯合演習,李陽伴隨掩護地面特戰隊員拔點行動,眼睜睜看著他們接收信息延遲。事后復盤發現,偵察情報傳回指揮所,再通報前方特戰隊員,兜了一大圈,不僅傳輸鏈條拉長了,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損失。“要是我們能實時看到你們看到的就好了。”那名特戰隊員說。
“為什么不想辦法實現無人機與一線班排的信息通聯?”李陽跟蹤了解發現,這項工作需要反復協同試驗。
“沒人做,我們就要靠上去做,創新就是要敢想敢做。”李陽向團黨委匯報了想法,得到支持后,又聯絡陸軍相關單位和工廠,大家攜手推進打破信息壁壘。
不久后,該通聯功能得到開發運用,某型無人機空中偵察畫面可實時回傳地面特戰隊員。特戰隊員不僅能夠呼喚打擊,而且長了一雙“天眼”,跳出二維看戰場。
查看大隊人員花名冊,一組數據引起了記者注意:平均年齡不到30歲。
為了將這支年輕團隊鍛造成一流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尖刀隊伍,李陽和團隊一起科學制定人才發展路徑,分層級、分類別選拔人才,為每個專業、每個分隊、每個人設計關鍵目標和考核標準,規范各類人員能力標準,使相關專業培養周期縮短一半。
一邊要執行大項任務、一邊要帶教新員,李陽和戰友們研究形成“戰中訓”組訓方法,通過活用地面訓練資源、巧用戰訓轉換時機、主用戰訓任務平臺,形成“操控—運用—作戰”能力進階。他們創新訓練模式、提高人才培養效益,多名新員在任務中成長成才,不僅提前半年完成改裝任務,而且能立即執行重要任務。
“遇到特情險情,李陽從不慌張,有他在大家心里就有底。”與李陽并肩戰斗多年的余瑞超說,李陽對無人機飛行可能遇到的特情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一個特情一專題”的辦法,優化形成數十條特情處置流程。
“戰場上各種復雜局面都有可能出現,只有平時考慮充分,戰時才能從容應對。”李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