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網記者 趙穎
沉浸式學習交警安全知識、識別毒品偽裝教你“防毒五招”、未成年人禁止直播打賞、抵御防范各類傷害“五種情況須拉響警報”……4月25日,以“e法治網 同心同行”為主題的“全國網絡普法行·廣西站”活動在廣西桂林啟動。作為本次普法行的主要活動之一,法治網記者參觀打卡了桂林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開啟了一場內容豐富、頗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學法之旅。
圖為桂林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
(相關資料圖)
“您戴好手環后,在設備讀卡區進行手環識別,進入操作頁面,錄入個人信息,拍攝并確認頭像,即可完成手環的綁定。”該基地工作人員向前來參觀的家長介紹說。
圖為基地工作人員向家長介紹智能手環的使用方法和獨特功能。
這個智能手環有何妙用?
原來,學生成功綁定個人信息并佩戴手環后,到相應參觀打卡點進行手環感應打卡,可以記錄下所有參與的互動體驗項目信息。
“待參觀結束后,在設備讀卡區識別手環,點擊‘讀取資料’按鈕,可選擇‘獲取獎狀’,并可以打印‘法治小先鋒’榮譽證書,還可以選擇‘分享合影’,這時屏幕會出現進行青少年法治宣誓的合影照片,通過掃描二維碼保存照片留作紀念。”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智能手環身材雖小,但功能很強大,集科技感、時尚感、參與感、未來感于一身,深受學生們追捧。
圖為未成年人的權利和義務展示區。
法律的意義是什么?法律的作用有哪些?未成年人擁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們都可以在“明法理·強健夢想羽翼”主題展區找到答案。在這里可以了解到公民從出生、上學、工作、結婚到死亡,都有法律的身影在保障大家的合法權益,與每個人休戚相關。
圖為未成年人應對各類侵害行為展示區。
近年來,青少年受傷害、被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令人痛心的同時,更引人深思。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面對各種危險,他們常常不知所措,難以有效應對,以致遭受身心創傷。在“重防護·構筑安全屏障”主題展區,“預防火災‘四不要’”、遠離野外水域防溺水、防觸電牢記“六不要”、防詐騙做到“六個一律”、遠離不良人員防拐騙等多個保命寶典吸引了學生們駐足觀看。
圖為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展示區。
“小朋友,你別跑,站穩腳步把燈瞧。紅燈停,綠燈行,黃燈請你準備好。過路應走斑馬線,交通規則要記牢。”一首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學生們對于過馬路的幾個要點記憶深刻。在這里,學生們還學習了如何辨別指示標志、禁令標志和警告標志,沉浸式體驗交通指揮,不知不覺就學習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涉及的交通知識。
圖為防范網絡犯罪展示區。
“常見的網絡犯罪包括網絡詐騙,侵犯個人隱私,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等七種類型。如果不幸遭遇網絡詐騙,你該如何應對?”在遠離網絡犯罪、凈化網絡言論、莫陷游戲旋渦、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打賞、毒為惡果切莫沾等多個小主題板塊中,工作人員結合真實典型案例,介紹了未成年人被侵害的多種維權方法、法官提示以及法條鏈接,全力筑牢青少年保護防線,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在家庭、學校及社會各界共同保護青少年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青少年樹立安全意識,增強法治觀念,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防范侵害和自救的方法,引導青少年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遠離危險,防范侵害,健康成長,我們愿與社會各界共同守護純凈的美好年華。”該基地相關負責人說。
圖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罪名展示區。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問題已越來越突出,如何教育、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地跨過青少年這一人生特殊時期,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非常嚴肅而復雜的社會問題。在“引以鑒·審視錯位青春”展區,展示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罪名,簡要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征,列舉了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家庭、學校、司法機關等多個因素,析因探源,給出多種應對舉措,引導大家要攜手并肩,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為什么要珍愛、敬畏生命?那些選擇自殘甚至輕生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么?如果產生這些念頭該怎么辦?”帶著這些疑問,學生們參觀了“修身心·篤志崇德向善”展區,紛紛尋找著答案。
近年來,為了最大程度的守護“未”來,桂林市兩級人民法院積極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建設青少年法治基地、舉辦學生模擬法庭和兒童權益保護專題講座,多次回訪幫教涉罪未成年人,慰問貧困學生,把愛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孩子的心田。
圖為三位“法官媽媽”的幫扶未成年人暖心故事展示區。
被孩子們親切稱為“法官媽媽”的桂林市中院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庭長陳彥冰,退休前任靈川縣人民法院副院長的康艷堃以及退休前任疊彩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的陽映紅,長期從事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失足少年幫扶工作,從幫教矯正中拯救“問題”少年,引導他們走出陰霾,重獲新生,用火熱的愛心點亮他們的“心光”。
圖為三位“新時代好少年”故事展示區。
“最美孝心少年”馮麗清、增肥救父的暖心男孩路子寬、全能“小院士”王頡、“全國好少年”黃俊凱、“環保小衛士”張星嶼朵……在“甲天下·萬年智慧圣地”展區,幾個風華正茂的少年故事吸引了大家駐足閱讀。他們當中,有的不畏生活貧困艱難,以弱小的肩膀擔起守護家人的重擔;有的幾個月增重36斤,忍受劇痛捐獻骨髓救父親;有的愛學習肯鉆研,獲得國際國內多個重磅科技獎項,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青山綠水守護、滋養著桂林人,培育出代代英才,積淀了深厚文化,讓桂林享有“萬年智慧圣地”的閃亮名片。
正如“成長寄語”展板所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后備軍。青少年法律素質、道德修養如何,直接關系到法治社會的建設以及祖國未來的發展。學法以正言行,自護以免傷害,警鑒以防未然,修身以養心性,立志以明方向,青少年要自覺汲取中華傳統文化、法治文化、本地文化的精髓,真正提升法治素養,提高道德情操,將尚法崇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記者獲悉,2022年2月28日,由桂林市中院修建的桂林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免費向全市中小學生開放。2022年12 月,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基地集法治教育、法律服務、法律維權、心理咨詢為一體,采取圖文并茂方式,并輔以多媒體互動系統,緊扣青少年身心、認知特點和需求,突出普法與德育并重,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相結合。”該基地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形象生動的法治教育、警示教育和現身說法教育,努力激發青少年學法用法熱情,為全市青少年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供全新的體驗和感受,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長。基地開放至今,共接待活動180批次,4000余人次參觀,獲得中小學學生、家長和老師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