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紅旗
從征地拆遷、庫區移民安置,再到土地流轉、上致富項目,一提起河南德高律師事務所主任董忠玉,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村民都會伸出大拇指說:“有董律師在,大伙兒心里就有底兒!”
(資料圖片)
2011年6月,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油坊崗村從16公里外搬遷至渠首附近的鄒莊村。董忠玉當時作為村法律顧問,走村入戶為村民免費提供法律服務,解答法律問題,開展普法宣傳。十幾年后,董忠玉還擔任著村里的法律顧問,一直見證著村里的變化。
截至目前,與董忠玉一樣擔任村(居)法律顧問的律師,在南陽共有1056名。
南陽市司法局局長孫云飛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說:“我們錨定村(居)法律顧問工作‘民生實事’定位,堅持用‘繡花’功夫做實做細每個環節,在村(居)法律顧問律師覆蓋面達到100%的基礎上,實現了村(居)法律顧問工作的‘三個轉變’,打通了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人民群眾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覆蓋從“有形”向“有效”轉變
“盈某戶口不在我們村民組,不能享受土地補償款。”面對村民組的意見,情緒頗為激動的盈某準備上訪。董忠玉了解到,盈某戶口雖然沒有轉過來,但已在該村民組生活居住長達26年之久,應該享有土地補償款分配權。董忠玉有理有據的意見,得到了絕大多數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盈某沒想到,“在家坐著就把問題解決了。”
“我們把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律師挑選出來,有力保障了選派質量。”南陽市司法局負責村(居)法律顧問工作的副局長華遠慶說,“市司法局從工作機制上著力優化人員配置,完善選聘辦法,統籌全市律師資源,通過示范帶動、結對共建等方式,解決律師資源不均衡、推進不平衡的問題,實現了村(居)法律顧問工作的整體推進。”
南陽市司法局細化村(居)法律顧問工作標準,健全完善日常檢查、績效考評、群眾測評工作機制,要求法律顧問通過實地走訪、進村入戶,深入了解村民生活,對發現的矛盾糾紛及時進行調解,為生活貧困的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扶,實現法律援助工作服務社會化。
“村(居)法律顧問每月提供一次不少于4小時的現場法律服務,每季度集中法治培訓不少于1次。同時,加大經費保障,在市級財政補助800元左右的基礎上,縣級財政每年對每個法律顧問點補助1200元。目前,村(居)法律顧問工作實現了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的轉變。”孫云飛說。
管理從“機械”向“能動”轉變
“馬律師,鄰居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時對我的西瓜地造成了損害。”東岳廟村村民任某按照村頭法律顧問公示牌上的電話,主動聯系馬簡律師。
馬簡第一時間進行實地走訪,調取無人機飛行軌跡,并向農業技術部門進行技術咨詢,為化解矛盾糾紛做足“功課”。隨后,在鄉司法所工作人員見證下,他為當事雙方講解此次糾紛事件中各自存在的法律風險,最終促使雙方握手言和。
“村民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關乎老百姓的安寧生活,能夠及時有效化解,就是我們這些法律顧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馬簡說。
“村(居)法律顧問本質是服務群眾的工作,目標是讓法律服務觸手可及、便捷高效。工作要做好,關鍵是管理要有效、機制要健全。如果法律顧問只是坐等群眾上門予以解答,或者等待任務交辦,就會導致工作虛泛。”華遠慶說。
南陽市司法局從管理制度和服務渠道入手,把村(居)法律顧問的姓名、照片、聯系方式、服務時間、服務的村(居)以及二維碼,制作成村(居)法律顧問便民服務聯系卡,發放到每家每戶,方便群眾聯系和監督,并及時修訂完善考核評估辦法,明確考核標準和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建立考評結果與經費補貼掛鉤的差別化發放機制,激發了法律顧問的工作潛能。
服務從“廣度”向“深度”轉變
在社旗縣下洼鎮,一提起李雪冰律師,數起信訪積案的當事人都說:“李律師說話在理兒。”鎮干部說:“李律師幫助化解了困擾鎮村干部多年的幾起信訪積案,還幫助建立了相關制度,避免產生新的信訪問題。”
李雪冰的事跡被社旗縣司法局拍攝成微電影《村(居)法律顧問》在全縣播放,樹立了“遇到問題找村(居)法律顧問”的社會形象。
如今,南陽市村(居)法律顧問不僅普及法律知識、解決群眾難題,更深度參與基層社會事務,有效提高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2022年以來,全市村(居)法律顧問協助村(居)修改完善村規民約及為村(居)項目談判、合同簽訂提供法律意見3769件,充分發揮了指導基層涉法事務“智囊團”作用,讓更多群眾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務的“紅利”。